話說“南臺”
開欄語 地名,是一個地方的名稱。就像一個人的名字,是這個人的社會符號。人們說鄉愁,這個鄉,指的就是故鄉,往往就是一個地名代表。地名,是一個地方文化記憶的開始,是其人文歷史檔案的第一頁。地名,是地方文化的根源。話說閩都地名,就是探尋、解碼閩都地域的文化源頭,說說一個個地名的前世今生。
我曾經住在臺江。臺江,鼓樓人稱為“南雷(音)”,就是“南臺”。
史料說,臺江之名,是因為城之南有臺臨江。這條江,指閩江,其實是閩江的一條支流“北港”。這個臺,就有故事了。《臺江區志》說,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在閩江邊的惠澤山筑臺,接受朝廷的冊封,立為閩越王。這個臺就稱越王臺。后在山上建閩越王廟,俗稱無諸廟或大廟,惠澤山就又稱大廟山。武帝元光至元封年間(前134-前103年),東越王余善在大廟山臨江垂釣,據說釣到白龍,后筑臺紀念,稱釣龍臺。
城南的惠澤山先后有越王臺和釣龍臺,人們就稱之為南臺山。宋趙汝愚還留有隸刻“古南臺”。后來索性把附近一大片區域都稱為“南臺”。有了南臺,就順便把旁邊的閩江北港稱為南臺江,簡稱臺江。人們又泛指南臺江兩岸的區域為“南臺”。所以,倉山也稱南臺島。
由于地處福州古城與閩江北港之間,臺江自古都是福州的碼頭重地,其轄區內的土地幾乎都是由閩江上不斷沖積出的沙洲組成的。隨著每一次沙洲陸地的形成和擴大,臺江域內的古碼頭區都跟隨著閩江北港主干流的南退而向南移動,并逐漸集中到如今的這一線段,演化成東西走向約1公里的臺江商貿中心區域。
閩江在南臺島西頭因島分成了南北兩條支流。北港因為余善釣白龍,就稱為了白龍江。那南港就相對應稱為黑龍江。福州話“黑、烏”諧音,就成為“烏龍江”,還演繹出峽兜有烏龍作怪的民間傳說。
南臺,成了臺江和倉山都可以用的名稱。古有“南臺十景”,其中有臺江的八景和倉山的兩景。《閩縣鄉土志》就說:“南臺區距城數里許……東南至泛船浦沿江一帶,南至下渡藤山。”
其實,說起“南臺”,從不同的角度,還是有區別的。宋代詩人陸游在福州任職期間寫了一首詩《渡浮橋至南臺》,說“客中多病費登臨,聞說南臺試一尋”,明顯是從臺江通過江上浮橋去倉山,所以他說的南臺是南臺島。而此前,唐代詩人黃滔寫的《奉酬翁文堯員外駐南臺見寄之什》,說道:“人指南臺山與川,大驚喜氣異當年。”這個南臺是哪里?曾有人引用此詩說倉山的新氣象。而看到下一句“花迎金冊非時拆,月對瓊杯此夜圓”,就知道這說的是無諸受冊封的地方——臺江。所以,黃滔的詩,沒有收在《歷代詩人詠倉山》里,而是被《臺江古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