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十番》,遇見的是堅守 ——評張含弓編導的非遺實境體驗劇
十番音樂,無疑是臺江乃至福州的一張名片。
福州音樂人張含弓編導的一場非遺實境體驗劇,設置在風情萬種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里的采峰別墅上演。夜幕降臨,演出的燈光打在厚實斑駁的墻面,照射在宅院里的綠樹上,美輪美奐,戲還未上演,燈光已經秀出了藝術氛圍。
這個體驗劇取名《遇見十番》,意在傳播十番音樂,傳承非遺。十番,源于臺江的茶亭一帶,清乾隆時已盛行,因以十余種樂器合奏出優美的音樂而得名。由于是民間自發,缺少記錄,隨著西洋樂器的沖擊,十番漸趨式微,甚至瀕臨失傳。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的責任落在了一群有情懷有擔當的藝術工作者身上。如何傳承發展?用什么形式表現?一方面要喚醒歷史的記憶,另一方面要引起當下的共鳴。這就是這一部體驗劇《遇見十番》的藝術創作面臨的標尺和高度。
整理好曲譜,原汁原味奏響十番的樂曲,是最好的傳承。讓人欣慰的是,如今的劇作,有了作曲,有了指揮,有了器樂演奏該有的規模。福州人喜歡這種“蝦油味”,編導就要讓作品這種味道濃郁一點,場面大小,觀眾多寡,都可以使演出透析出地域的特點,復原古代樂匠的智慧和對音樂的理解。十番音樂也是活化石,從中可以洞見朝代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勞動到藝術創造的變遷和升華。音樂是人類喜怒哀樂的宣泄和傳導,作為福州地域的出生者,對于十番音樂的接觸,不僅是在盛世歡慶時刻的演出和奏鳴曲,而且還是婚喪嫁娶儀式典禮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傳承好十番,就是傳承好我們的文化,傳承好我們生活中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是打上文化烙印的。
任何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必須能夠打動人,引起觀眾共鳴?!队鲆娛吠诰虻氖敲耖g器樂的表現形式。既有吹管,如逗管、嗩吶等,也有打擊樂,還有琵琶、揚琴等絲弦。
管的抑揚頓挫,打擊樂的激越調高,絲竹的扣人心弦,靜心品味,血脈交融,直抵臟腑。編創也善于討巧,選取的樂曲多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如《雁來紅》等,通過熟悉的曲調引起聽覺的認同。
劇作的精巧構思也值得來點贊。首先,選擇的主題足見用心。全劇以一個“緣”字貫穿始終。設定了七個“緣”:《緣起:悠遠的逗管》《緣來:古老的樂人》《緣結:比翼的戀情》《緣善:飄香的粽葉》《緣道:如水的月華》《緣覺:闌珊的燈火》《緣化:歸來的十番》。以人與人的緣、人與文化的緣、人與這方水土的緣為主線,串起了一部臺江民俗的實境風情。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群人,與十番音樂的“緣”,讓觀眾讀出了堅守、堅忍與情懷。
其次,作品善用“講述人”為引子,為過渡,為注腳,這種形式為短劇增添了藝術魅力。赫伯特·里德說過“最好的藝術作品就是最好形式的作品”,無疑,這種形式為作品加分不少,達到了許多十番音樂作品本身無法贏得的效果。比如介紹十番的起源,比如樂器的名稱,比如音樂舞蹈背后的故事等。
第三個方面,是在十番中大膽加入了舞蹈、合唱、原創主題曲等其他的音樂表現形式,使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上了一個層面,用“大俗大雅”貌似矛盾的結合,營造出舞臺劇的藝術效果。這也是良好的形式服務于戲劇內容產生的效應,是編導的匠心所在。
當然,作為一臺歷史文化街區舞臺藝術,它的定位注定了藝術層次和高度,同時非遺作品傳承與創新的矛盾,又是很難駕馭、很難統一的。我們不可強求魚和熊掌皆有,不過創作單位可以在道具、演員和舞臺環境等投入上多一些人力可及的努力,也許會讓這一群人的情懷更加悠深,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