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閩劇大觀園試開放 古厝里品茗觀戲,體驗“戲中有景、景中觀戲”
孩子們在閩劇大觀園體驗閩劇臉譜制作。本報記者 吳暉攝
炎炎夏日,閑坐古色古香的古厝,一杯香茗在手,眼前“須生花臉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長”,耳畔“念白抑揚含頓挫,唱腔委婉透激昂”,曲終還可起身在古厝逛逛,這樣的體驗也太“透腳”了吧(福州語,“舒服”之意)。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閩劇大觀園”12日試開放,因可“品茗觀戲逛古厝”,雅致又接地氣,成為端午假期人們打卡的熱點。昨日,記者實地探訪了閩劇大觀園。
閩韻悠悠茶香陣陣
記者來到位于上杭路88號的閩劇大觀園,這里是一座古厝,行走在上杭路的石條路上,人未及已聞陣陣絲竹聲傳來。來到古厝,插屏門上畫著閩劇生旦的大幅卡通形象,閩劇元素撲面而來。轉過插屏門,在院落首進天井,“閩劇大觀園”五個大字赫然而現。
記者看到,古厝首進廳堂設有十余張八仙桌及坐椅,桌上擺有茶水與各式零食、小吃,不少人正圍坐在一起,嗑著瓜子,欣賞著舞臺上閩劇的淺唱低吟,空氣中飄來陣陣茉莉花茶的清香。
正在上演的是經典閩劇《王蓮蓮拜香》中的“盤答”折子戲,表演者是福建省閩劇實驗閩劇院的青年演員林青霞等。與一幫老“厝里”結伴而來的“老福州”陳禮吉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丫好,有戲看、有茶喝,還有得逛,而且收費低,每人最低消費15元,還贈送茉莉花茶,就是我們退休伯也消費得起!”
傳承弘揚閩都文化
閩劇大觀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閩劇大觀園集閩劇文化展示、閩劇表演欣賞、文創體驗于一體,其創設立足于保護和傳承閩劇這一優秀地方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資源衍出鮮活的文化業態。閩劇大觀園通過公益性的大眾茶館模式與現場閩劇演出觀摩體驗兩大內容,開展多樣化線下活動,讓閩劇這一國字號的非遺項目綻放新時代光芒,助力打造閩都文化國際品牌。”
記者看到,閩劇大觀園內,以展板、文字的形式向人們介紹了閩劇的歷史、傳承與發展。在園內的灰板壁上,張掛著不同歷史時期的閩劇名家大幅彩照,有“北梅南鄭”之譽的閩劇表演名家鄭奕奏(“北梅”指梅蘭芳),有首位摘得“梅花獎”的閩劇名家陳乃春,有“梅花獎”得主周虹、吳則文、陳瓊等。不少觀眾在心儀的名家畫像前合影留念。
昨日,記者還遇到從莆田自駕來榕旅游的王方田一家三口,他們是在游覽上下杭時來到閩劇大觀園的。愛好中國戲曲的王方田說:“我們在上下杭閑逛,沒想到與閩劇大觀園不期而遇,不僅首次在古厝中觀賞閩劇,體驗到了戲中有景、景中觀戲的觀戲感,而且還享受一把了福州茶攤文化,福州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古厝活化利用“變身”
閩劇大觀園由古厝何氏祠堂變身而來,這里原是上下杭商賈世家何氏家族的祠堂,已有近百年歷史,院落共有兩進,占地近1000平方米。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活化利用中,為不破壞古厝的規制和建筑肌理,在布設閩劇展板時,展板與古厝內的所有梁、柱、墻均“相見不相觸”,園內懸掛的吊燈、舞臺射燈等均采用了傳統的抱箍技藝,做到了可逆性。記者在園內還看到了閩劇文創品,如閩劇臉譜、閩劇經典人物手提袋、冰箱貼、眼罩等。
“戲曲臉譜是用于戲曲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戲曲臉譜根據行當有所區別,同時每一劇種也有區別,我們具體來說說……”昨日記者在現場采訪時,還遇上一群小朋友,這里正在舉行閩劇臉譜親子DIY活動。
在專業老師為孩子們普及了閩劇臉譜知識后,孩子們和家長動手DIY閩劇臉譜。帶孩子陳子揚來參加活動的陳媽媽說:“閩劇是我們這座城的一張閃亮名片,閩劇大觀園為我們更好地了解閩劇提供了平臺,帶孩子來參加這個活動,希望將閩劇的種子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從小堅定文化自信。”
據介紹,閩劇大觀園將于本月底正式開放,未來將以“公益為主,商業為輔”,運用新工具,向人們展示閩劇的魅力,講好閩劇故事,擔負起“城市閩劇會客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