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德:匠心傳承非遺好味道
林英德(右)介紹耳聾伯元宵。本報記者 鄭帥攝
在臺江區南園路,有一個傳承了四代人的百年老字號——耳聾伯元宵。記者近日在這家門店看到,元宵、湯圓、白丸子、芝麻糍等琳瑯滿目,古樸小店顧客盈門。
“老板,來兩碗元宵!”當天,顧客林女士帶著孩子專門從馬尾趕來。“我是吃耳聾伯元宵長大的,雖然現在搬家了,但一有空就帶著孩子過來吃,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熟悉的味道!”聽到這話,已過花甲之年的耳聾伯元宵第三代傳承人林英德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據了解,耳聾伯元宵店始創于清光緒年間,歷經100多年,從創始人起初的走街串巷肩挑擔賣,到改革開放后第二代開小吃店,再到現在開分店設工廠,已歷經四代的傳承,成為福州人美食記憶的一部分。2019年3月,元宵丸制作技藝(耳聾伯)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小小一顆元宵,為何能夠傳承百年,并吸引如此多的食客慕名而來?和元宵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林英德認為,沒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林英德五六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元宵。“跟著他學搓米漿,捏成一團,搓成圓球摁在鼻子上”,其實林英德幼年在玩著捏團的時候已經進入這個行業,不知不覺間已經和元宵產生了某種微妙的聯系。靠著日復一日的堅持,祖傳的手藝在他手上發揚光大。
耳聾伯元宵皮薄餡多,飽含油汁,其最大特點就是每粒元宵丸都能做到皮與餡不粘在一起,皮和餡可以分開吃,皮嫩但不粘齒,肉餡緊實有彈性,湯汁晶瑩剔透,口感清香,還有醬香味。林英德介紹,這一工藝關鍵在于糯米、粳米搭配恰當,皮如果太軟,元宵丸下水一煮就不成丸了,皮如果太硬則不爽口。米細磨,皮揉透,是元宵丸入口不粘牙的關鍵。
除了講求精湛的技術和工藝外,耳聾伯元宵在選材配料方面也容不得一絲含糊。元宵丸肉餡采購自當天現殺的豬后腿肉,肥瘦各半,剔除筋后手工剁肉,經調配后制成咸式肉餡。皮是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水浸后研磨成漿,儲于米袋中壓干后沸水煮制而成。“按比例將生、熟米齊混合、研揉,達到不干不軟、不粘手、成形不裂的程度,搓成小團,旋轉捏出小袋,填入肉餡,元宵丸就包成了。”林英德一邊說一邊演示。
長期以來,耳聾伯元宵店都設在臺江蒼霞一帶,通過口口相傳,享有良好的口碑。在這吃了幾十年元宵的老食客們,時不時都會來這吃一碗元宵,和老板用福州話聊幾句家常。不少游客也會慕名而來,華僑過年過節回到福州,也要專門到店里買元宵。
為保證耳聾伯元宵技藝不丟失,2011年,林英德把店傳給了“80后”第四代傳承人林威。現在,只要有時間,他就和家人一起去圖書館、學校等地展示元宵制作技藝,并樂此不疲。林英德說:“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可以品嘗到傳統、正宗的耳聾伯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