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廟珍藏41幅清末古畫,專家鑒賞有了驚喜發(fā)現(xiàn) 哇!這像福州版清明上河圖
這是4幅反映商業(yè)風俗的清末畫作中的局部畫面。畫中透露的一些信息(如畫圈處),令專家認為畫中描繪的城市極有可能是福州。
昨日下午,臺江區(qū)瀛洲街道紅星河畔的一座小小社廟里熱鬧非凡,省內(nèi)一批文史和宗教社會學專家匯聚于此。面對這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社廟首次公開展出的41幅清代畫作,專家們不時發(fā)出驚嘆。仔細考究之下,專家還從中發(fā)現(xiàn)了“清末福州版清明上河圖”。
神像畫令人驚艷
這座社廟名為慈悲吉祥社準提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間,距今有160多年歷史。創(chuàng)建者林乾善熱心公益、慈悲濟世,是當時瀛洲一帶著名的鄉(xiāng)賢。林乾善在世時,聘請畫家繪制了一批佛道教神像掛圖以供瞻仰。后世子孫及信眾用專門定制防蟲防濕的樟木箱子長期存放畫作,專人管理,細心保存。
昨日公開展陳的41幅古畫以神像圖為主,共記錄了111尊神像,109個人物,畫中人物雍容豐潤。從技法上看,這批畫作筆墨酣暢,著色明麗。或許是因保存得當,畫像雖年代久遠,但依舊泛著絹畫的瑩瑩光澤,畫像上的金粉顏料依然折射著奪目的光輝。
“這些古畫大多是清朝同治年間繪制的,頗有清末民初著名人物畫家李霞畫派的風格,歷經(jīng)一百多年的風雨,依然如此集中、完整地保存在一座小小的社廟里,在福州市乃至全省都極為少見。”宗教文化研究者李林洲說。
福建省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劉湘如凝視著每一幅畫像,嘖嘖稱贊道:“佛道合璧、精美描金、繡綾彩畫、藝術(shù)精湛、神系龐大、形象生動、傳承不絕、保存完好,實為傳世之寶!”
劉湘如說,他走過省內(nèi)64個縣級區(qū)劃,從來沒有看到這樣一大批宗教藝術(shù)珍品,這些畫像在我市乃至全省都極為罕見,是一批非常珍貴的宗教藝術(shù)品,極具文化價值。
福建省文史館原館長、著名文史專家盧美松說,這批古畫不僅反映了宗教題材,也有很多取材于《西游記》《三國演義》等中國傳統(tǒng)故事和福州地方的民間故事,它們是傳統(tǒng)文化的珍品。
“這些古畫對于今天的神像畫創(chuàng)作者來說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這些古畫除了宗教意義之外,也蘊含著當?shù)孛癖妼P善除惡的信仰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福州市作協(xié)原主席黃安榕說。
疑是福州版清明上河圖
在觀畫中,福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有了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這批古畫中有4幅極有可能描繪的是清末福州三十六行的商業(yè)風俗圖景,堪稱“清末福州版的清明上河圖”。
4幅古畫為一個系列,描繪了“楊洲”這座城市的商業(yè)風俗圖景。每幅畫都描繪了9個檔口或商鋪,4幅畫共繪制了36個行當,包括傘鋪、油燭店、布莊、當鋪、茶莊,等等。因為畫作沒有透露福州的字眼,這4幅畫起初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但仔細品鑒之后,專家們相信畫中的城市就是福州。
福州知名作家管柏華說,畫中有個“逢春號南京鋪”,福州人獨稱蘇廣小百貨為“南京店”,還有“風吹南京店,大核欺細核”的福州話俚語。福州人稱電廠為“電光廠”,畫中就有楊洲電光公司。畫中武夷巖茶、嫩餅鋪等字眼,也能佐證畫的就是福州。
“畫中還有臨水陳太后即陳靖姑的高照和福州特有的黑白無常游街場景,這些都說明畫中的城市極有可能就是福州。”甘滿堂說。
畫作標明的城市為什么是“楊洲”而不是福州呢?
“畫家可能考慮到寺廟忌諱,所以不直接用福州。”李林洲推測說,“‘楊洲’音同‘揚州’,揚州在19世紀中期以前非常繁華,是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十字交叉黃金點,民間有‘生在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的說法,故這是畫家將當時五口通商之后的福州媲美于揚州。”
“這些畫對于研究清末民初福州商業(yè)、工業(yè)和交通業(yè)以及世事百態(tài)有著重要的作用。”甘滿堂說。
福建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麻健民也認同這是“清末福州版清明上河圖”的說法。他說:“這些古畫呈現(xiàn)了五口通商之后福州的商業(yè)圖景和市井百態(tài),這對于我即將要做的‘福州是國際重要港口’的課題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