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茶亭街”
茶亭街老照片。
駱志煌攝
洋頭口是由南臺進入福州城的重要道口。據清代王應山《閩都記》中的記載,洋頭口地處福州市中心地段,從古至今都是福州古城的一個交通樞紐。從洋頭口北上,是通往南門兜的古驛道。
早先,有一位僧人經過這里,看到南來北往的行人,櫛風沐雨、忍受饑渴,心生慈悲,就化緣在途中建了一座亭子,在此煮茶,供人們歇腳避雨解渴。慢慢地,“茶亭”就成為這個地方的稱呼。后來,這個茶亭附近陸續開設了一些小坊小店,逐漸成了街市。到清咸豐年間,這里還建起樂善好施牌坊和內設戲臺的茶亭庵。因此,福州人就把洋頭口以北的這段路,就是現在八一七路的一段,稱為“茶亭街”。
茶亭街是臺江最出名、也是福州最有名的商業老街。這個“老”字,指的是時間的夠久和商鋪工藝的夠老。沿街兩旁木屋毗連,店鋪林立。據介紹,有李厚記、潤光厚角梳,老天華、老天和樂器,觀音頭、佛手牌鐮刀,利一斬鋸、梁鋸,王彩桶刀、謝太剪刀、永字號剃刀、恭字牌小刀、增金利廚刀、廣和興鋼銼等名牌優質產品都集中在這里出產和銷售,這里遂成為福州市歷史悠久的典型手工業街。
這里曾以裁縫剪刀、廚師菜刀、理發師的剃頭刀,俗稱“三把刀”而聞名福州乃至海外。
“三把刀”是整個茶亭街手工業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增金利廚刀、永字號剃刀和正謝泰剪刀。在原茶亭小學的門口,兩個石柱上還留有清嘉慶二十四年的對聯:“養浩然之氣配義與道;入圣者之域絕倫超群。”落款則是“剃刀行敬立”。這副對聯現在還在茶亭公園。
除了“叮叮當當”的打鐵制刀聲,歷史上,茶亭街傳出的最悅耳的聲音就是樂聲。這里是制作各種民族樂器的大本營,譽滿榕城。茶亭的“老天華”樂器店,從清代嘉慶六年(1799年)創建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樂器有二胡、京胡、板胡、椰胡、橫笛、三弦等。清末時,就曾在巴拿馬萬國樂器展覽會上獲得二等獎,產品銷售到日本和東南亞地區。
茶亭十番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它的冠名“茶亭”就知道發祥地是茶亭。茶亭還是福州五金行業的大戶,生意十分興隆。還有皮店行業、五金行業等,名聞福州城。福州角梳業的發源地也在茶亭,曾開有十多家角梳百年老店。
1990年,茶亭街拓寬道路,拆除兩側簡陋矮小的木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騎樓房。沿街開設各種商店380多家,出售的商品有傳統名牌手工業品,工藝美術品;也有百貨、服裝、鞋帽、家用電器、鐘表眼鏡、燈具、珠寶、圖書、食雜等。服務業有餐館、酒樓、卡拉OK、舞廳、發廊、美容院、照相館、飲食店。2006年,又對茶亭街進行全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