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微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由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與百度合作完成的《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藍皮書于4月13日發布。藍皮書集中呈現了2011年中國社會發展現狀及熱點問題。
藍皮書顯示,在網民數量攀升與權利意識提高、熱點話題層出不窮、“全民發聲”、“圍觀結構”的互聯網背景下,中國社會輿情呈現出復雜的變化趨勢。
報告顯示, 2011全年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網絡熱點事件總計349個,2010年為274個,2009年僅有248個,社會輿情事件在數量上不斷攀升。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年度輿情運行監測指數顯示,2011年社會輿情指數相較于2009年上升了約30%左右,“全年輿情維持在一個高位水平運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表示。
報告根據網民網絡搜索數據,綜合3年來各月輿情運行態勢,總結出社會輿情的一些發展規律。比如,社會輿情壓力逐年上升,春季和秋季是高發期,春節前后是低谷期;社會輿情話題具有集中性,中國老百姓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是社會民生、公共安全和社會公共責任;社會族群碎片化,亟需構建社會公共話語平臺;結構性、系統性社會壓力下的無力和茫然,使網絡流行語容易引起共鳴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發生的輿情事件中,微博是第一大信息源,微博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策源地”,喻國明分析說,“從單純的社交工具到輿論監督利器,微博已經完成了角色變換。作為一個強大的輿論場,微博正全面參與并影響著現實世界。”
報告進一步關注到“微力量”對社會改革的推動作用和“微公益”對社會和諧的提升作用。回顧2011年,郭美美事件促進了公共慈善透明,徐武事件促進了精神衛生法出臺,小悅悅事件促進了社會道德建設,校車事件促進了校車安全管理,7·23動車事故促進了中國鐵路改革,錢明奇事件促進了拆遷立法…… “微力量”在2011年促進了一系列社會領域的改良。“隨手解救被拐兒童”、“免費午餐”、“隨手送書下鄉”、“愛心衣櫥”則體現了“微公益”積極介入社會現實生活,成為積極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強大力量。(李章軍 元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