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網民最關注民生、公共安全
新華網北京4月13日專電(記者鄒偉)由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與百度共同推出的《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13日在京發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介紹,該報告集中梳理和呈現了2011年中國網民關注的信息領域、信息偏好以及網民關注度的變化趨勢,為我國網絡信息社會未來的發展變化和規范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意參照。
喻國明介紹,今年的藍皮書數據是在與北大方正智思研究院合作開發的輿情監測智能軟件的基礎上,首次結合百度搜索平臺上的海量數據,進行多元的社會結構層面輿情研究。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網民最為關注的是民生、公共安全、社會責任、生態環境等問題。受國內CPI高企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等影響,民生持續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而受校車事故、高鐵事故、重大車禍等事件的影響,公共安全處在第二位;受小悅悅事件、攙扶老人等事件的影響,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責任的探討也成為重要社會議題之一。
報告分析指出,“中國社會暖度指數”在2012年呈上升趨勢。“回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間“微力量”崛起,匯聚成社會大愛和社會大溫暖,例如“隨手解救被拐兒童”“隨手送書下鄉”等事件。政府和民間力量合力的“無影燈式”社會公益將成為未來的主流。
同時,“微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和發展進步的作用進一步展現。如郭美美事件促進公共慈善透明、小悅悅事件引發社會道德建設大討論、校車事件推動校車安全管理等,民眾通過微博等網絡平臺參與公共事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喻國明表示,網絡社會結構具有更大的彈性、柔性和張力,人們之間的聯系更為平等和多元,各種話語體系相互交錯,這使得社會族群進一步碎片化,“網絡社會黏合劑”目前是缺位的,有必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構建一個公共話語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