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剖析網絡戾氣來源:網民效仿引發群體暴力
“標題黨”、“泄憤帖”、“圍攻吧”……無處不在
誰在為網絡戾氣“添油加柴”
從失控的質疑、無底線的人身攻擊到網上“約架”,網絡暴力猛于虎。
但在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碩士研究生林立洋看來,這不全是網民的責任,因為不知從何時起,他每次上網都感到“一股無名業火往上攛”。
“新聞標題戾氣十足,泄憤帖無處不在,貼吧里遍布人身攻擊……看著就覺得心里悶悶的,看完就想回帖罵人。”這是林立洋的感受,也是他身邊很多“老網民”的感受。
網上叢生的戾氣,誰在“添油加柴”?
歪曲新聞內容炮制“標題黨”
“專家稱在中國看病并不貴”,“甕安官員稱黑社會都是政府養大的”,“環球時報社評: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
像林立洋這樣的80后,早已習慣了在門戶網站上看新聞。但他現在感到每天一睜眼,接觸到的新聞“至少一半以上讓人‘冒火’”。
林立洋第一眼看到的,只是新聞標題。但上述“抓人眼球”的標題,已足夠讓新聞被成百次地轉載,并引來動輒數千條的回帖。
“現在的專家真是‘磚家’,什么歪理怪論都好意思說出口!”“黑!政府與黑社會蛇鼠一窩,見怪不怪!”“什么叫適度腐敗?政府在為腐敗找借口?”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了這些新聞后的跟帖發現,各色謾罵聲,均占到約九成以上,其中不乏大量帶臟字的內容。
但在林立洋仔細讀完新聞全文后,他往往發現,情況并沒標題那么“驚世駭俗”。
“比如‘看病不貴’的那一篇,專家的原意是:在中國看病的絕對花費,并不高于歐美。但因為醫保的覆蓋力度比較低,所以老百姓的自費負擔依然沉重。”他說,“再比如甕安那篇,稿子通篇寫的是甕安事件之后甕安一個典型小鎮的救贖之路,政府更加注重為民執政。但新聞中,一句官員回憶當初某黑社會的發跡與政府保護傘有關的話,卻被單獨提煉出來,做了標題。”
但不是每個網民,都能像林立洋那么“較真”。
附會社會痛點拉動“罵戰”
網絡是現實社會的延伸。
“網絡暴力絕非孤立現象,它是我們這個競相追逐的、狂躁的、缺乏安全感的現實社會的折射。”凱迪網絡總編輯肖建增,這樣評價網絡暴力與現實社會的聯系。
正因為此,一些新聞與網帖總能“戳中”林立洋的痛點。“比如講官員腐敗的,講貧富差距大的,講弱勢群體遭遇不公的,講農村孩子看不到上升通道的,講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住房醫療的,講道德滑坡的……”他向記者舉例,“每次遇到這些內容,我一般會點進去看看,有時會跟著罵幾句。”
在知名網友“五岳散人”看來,這些社會痛點,往往在正常途徑里難以申訴或解決,“人們的火淤在心里”,因此“遇到某個具體事件,就以網絡暴力的形式發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