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點事件中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策略
從近年來諸多網絡熱點事件的形成過程來看,很多都是經過主流媒體播報之后才迅速升溫,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并參與討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主流媒體在推動網絡熱點形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承擔起引導網絡輿論的責任。另外一個層面,作為輿論引導的主力軍,主流媒體也應發揮公信力強、權威性高的優勢,引導網民正確地看待和分析熱點事件,理性表達自身的訴求。
通過專業“求證”引導輿論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進行評論。作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網絡既有可能成為人們反映社會現實進而尋求公正的平臺,也有可能因為信息發布者缺少專業訓練而傳遞一些不夠全面準確的信息,還有可能被某些機構或個人惡意操縱而散布不實信息……種種因素造成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據此做出的評論和引發的輿論也難免會有偏頗之處。
而作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信息發酵快、傳播范圍廣,很容易激發令人始料未及的輿論走勢。因此,主流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第一步,是認真調查求證,通過專業媒體機構的公信力,應使網民和社會公眾了解真相,并據此做出準確評判,以保證網絡輿論和相關社會輿論的正確走向。
但從實踐來看,一些新聞機構和記者卻未能體現出應有的職業操守,一旦發現某個事件正在被網絡熱議,立刻對其展開狂熱追逐,把網絡上的相關信息照搬到自己的媒體上,而不是先去事發現場進行認真調查,依據事實寫作新聞。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來是為了追求“時效”,但實際上由于所傳播的事實并沒有經過認真核實,也沒有加載新的有效信息,因而對于受眾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更嚴重的是,某些記者過于輕信網絡,不僅自己把網絡作為可信的消息來源,還以“經過實地調查”“記者走訪發現”等語言誤導受眾,使網絡信息借助傳統媒體和專業記者的身份引發受眾的高度認同,對某些錯誤信息和謠言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誤導輿論。
比如,《人民日報》“求證”專欄記者在采寫《宮小村調查——殘害兒童硫酸潑臉不是事實》一文時就發現,最初發表“宮小村拐兒乞討”的署名作者,雖然在文中稱“記者進行了實地調查”,但找到該作者后,他承認自己并沒有到現場進行調查。可怕的是,這類事件并非個例,在“求證”專欄的采寫過程中,《人民日報》記者不止一次地發現,雖然有些事件已經在網絡和某些傳統媒體中沸沸揚揚,但自己卻是第一個嘗試接近新聞核心來源的媒體從業者①。
當然,對于網絡熱點事件,媒體不能回避,也不能以“調查核對”為借口延誤報道時效。相反,主流媒體應該密切監控網絡輿情,“對有可能發酵為社會熱點的問題第一時間介入調查,第一時間發布事實,努力以正面聲音引導熱點話題”②。因為很多時候,受眾對網絡熱點事件也會心存疑慮,但沒有時間、精力、渠道去親自進行調查,如果主流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網絡熱點,針對受眾的疑慮展開嚴密的調查,并及時向外界公布自己的調查結果,無疑會有助于他們了解真相,并以此為依據作出評判。
要“會說”,更要“敢說”
“敢說”“會說”一直是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時的追求。所謂“敢說”,就是敢于亮明觀點、敢于提出判斷;所謂“會說”就是指要選擇一個好時機、用公眾能夠接受和認可的方式引導。對于網絡熱點事件的輿論引導來說,這兩點同樣非常重要。
相對來說,“敢說”的難度更大。這是因為,社會轉型期的網絡熱點事件常常涉及群體性事件、官員貪腐、濫用職權與強制拆遷等敏感議題,而這些議題很容易被過度解讀或者“標簽化”,激起公眾對“弱勢方”的無限同情和對“強勢方”的無盡譴責,引發強烈的社會情緒。這些情緒以跟帖、評論、轉發等形式出現在互聯網平臺上,形成“一邊倒”的網絡輿論,并以非常直接、即刻的方式對包括新聞從業者、媒介知識分子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