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現象考驗微博 手機網絡或成下個新潮流
從BBS到博客再到微博,每一種新媒體形式的出現都曾經引發過大眾的狂歡,然而卻又最終悄然退熱,微博也不例外。2007年,微博出現在中國,這個曾經被視為媒體新時代的技術和工具迅速引發了眾多網絡用戶的追捧。到2009年,第一家以微博為名的產品出現,使得微博本身成為當年度的最熱話題。然而,僅僅3年微博引起的網絡熱便開始消退。
其實不僅中國,外國也是如此,在微博的發源地美國,名人們早已經開始退出微博的行為,如《新新媒體》作者保羅·萊文森所說:“現在,那些隨大眾而開通微博的名人開始考慮它是否真的是對他們有用的一種媒介。
微博退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小普說:“微博不僅是新技術發展的結果,也是媒體發展的結果。它是大眾媒體和人際媒體結合所產生的新的溝通方式。在中國當下社會轉型期環境中,它的興起和衰落,既有技術本身的原因,也同樣有特殊的社會需求原因。”
有人把微博當做信息的集散地,也有人把它當做意見的新平臺,還有人把它當做吸引別人注意的工具,當然,也有人以此為娛樂。
名人們來來去去,普通人從跟風、熱捧到麻木、冷淡,短短的時間里,微博崛起,又開始降溫。周小普說:“人們當初對微博寄予太多的期望,如同更早的時候對BBS、博客寄予希望一樣,轉型時代,中國社會變化劇烈,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都期望有發聲的渠道,但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非是工具和技術的更新所能完成的,這也是新技術、新媒體總是經歷同樣命運的原因,只有人才能夠幫助人,而非工具。”
突破的期待無法實現
北京晨報:微博工具的出現,一度成為最熱的現象,但是現在不論名人還是普通用戶,似乎都對微博不再那么重視,對此您怎么看?
周小普:微博的退熱是各種因素結合的結果。總體來說,微博是媒體發展的產物。在它出現之初,人們感到新鮮和驚奇,對它抱有好奇和熱情,這是人的本能反應,不僅中國人如此。但是當這種新鮮感逐漸消退,那些把微博當做工具、玩具的人們最先開始退熱,如西方國家的用戶。
在中國,微博的退熱除了它的自然規律之外,還有一定的特殊原因。
北京晨報:這個特殊性是什么樣的?
周小普:當下生活于社會轉型期的廣大受眾,對媒體的現狀希望改變;因而在各類新媒體包括微博出現的開始,都對其有很多期待,期望它能夠打破局限,更好地實現社會溝通的功能,使眾人意見的表達渠道能夠暢通起來,使社會的轉型得到更多人的參與、把握,從而使社會更加健康、和諧。
但是與此同時,新媒體經營和管理者的過度反應,如對實名制的探討和監控等,使得對微博等新媒體的管理思路與傳統媒體毫無二致,對它的成長、發展都帶來一定的影響。
所以,當這種特殊的期待無法實現的時候,人們對微博的熱情自然也就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