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評論創新的思考
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現狀分析
自2008年起,筆者每年都對全年的中國新聞評論狀況進行現狀描述和分析,相繼發表《民主進程中的公民意見表達——2008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評論權”推動評論新發展——2009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日趨多樣化的新聞評論發展態勢——2010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和《社會轉型中的新聞評論——2011年中國新聞評論回眸》等文章。在長期的研究中,筆者認為,在以微博為主體的新媒介格局中,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權威性強、論證深刻等,但是在微博的沖擊之下,也凸顯了不足之處,如時效性弱、互動性差等。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現狀可以概括為兩方面:
從積極方面來看,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具有微博等新媒體難以比擬的優越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在社會轉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社會轉型為評論提供了諸多選題,這些選題對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廣闊的思路。紙媒評論的理性思維大大強于微博等新媒體的碎片化表達,在寫作上更體現思維的深刻,論證的嚴密,邏輯的合理,在引發讀者思維的同時往往表現出主流意識的權威性。特別是黨報的社論、評論員文章,代表報社闡述黨的方針、政策和綱領,貫徹落實上級領導的指示,是社會改革和政策變化的風向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
其次,新聞評論在傳統媒體中分量越來越突出。新聞評論一直受到媒體的重視,特別是報紙更把它譽為“靈魂”和“旗幟”。雖然報紙的改版中一度出現過有的報紙取消或減輕新聞評論的現象,但是大多數報紙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強了對評論的重視,2008年《南方都市報》推出每周日8個版的評論周刊,包括講壇、訪談、國際評論、宏論等板塊,隨后《新京報》也推出了逢周六出版的評論周刊;2010年《人民日報》首次推出刊登各種言論的“觀點”專版,“直面社會現象和社會熱點問題”。
再次,新聞評論的聲音更加多元化。隨著政治改革不斷推進,民主意識深入人心,更多的意見和觀點在評論中得到了體現,新聞評論也完成了從一元化的“官方立場”向多元化的“意見表達”轉型。
當然也存在著不足。微博的興起與發展,正在建構時效性更強、信息量更大和傳者與受眾更廣泛的新媒介格局,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不足之處由此也表現出來。
首先,時效性較弱。微博可以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現場直播和評論,而報紙是昨日新聞,新聞評論由于報刊自身的采寫程序和出版規律,往往是第二天才能見報,這種觀點的公開或意見的表達,明顯滯后于新媒體。
其次,議題過于集中。如前所述,微博評論的內容具有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包羅萬象,既可以是時事政治新聞,也可以家長里短的情緒渲染,而紙質媒體新聞評論由于版面局限和慣性思維等原因,在議題設置和選擇的范圍上多有局限,突出表現在評論對象的集中化上。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議題較多集中于民生和時事,而對微博中較為流行的國際關系、生活趣味和八卦新聞關注較少。
再次,評論缺少互動。在互聯網絡中,一條新聞下面往往附有網民的跟帖,在熱門話題下面,跟帖量往往數以十萬計,在微博中,公布一個信息、轉載一條新聞或發布一篇小評論,一般會得到熟悉的、不熟悉的“粉絲”的關注和再評論,這種反饋以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