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微博管理應靠法律 斷網刪帖不可取
3.3億微博用戶改變著什么
一場關于政務微博的討論,始終貫穿著第二屆網絡問政與輿情監測高峰論壇。
這場9月21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的論壇中,3.3億微博用戶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這些微博用戶對政府管理已經產生深刻影響,是與會者的一個共識。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公布的數據稱,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教授稱,到2010年年底,我國的微博用戶數量達到6000萬,2011年年底接近兩億,目前大約有3.3億。
這意味著,超過60%的中國網民都是微博用戶。“一些信息會被瞬間放大,不到兩個小時就形成一個網絡事件。”汪玉凱說,微博的普及為公民參與提供了平臺,使得公眾能夠針對具體的公共政策,來施展自己的影響力,這將彌補有缺陷的實體民主。
2012年2月,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顯示,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新華網4家網站經過認證的黨政機構微博超過3.2萬個。
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認為,作為公共傳播的一個媒介,藐視和蔑視微博的聲音是站不住腳的,各級政府和各級官員對政務微博、網絡問政的認識程度遠遠不夠,重視也遠遠不夠。
汪玉凱進一步分析說,重視的基礎是清楚微博究竟對政府管理有什么樣的影響。
他認為,首先,微博讓社會整體進入自媒體時代,每一個微博都是爆料中心,可以成為新聞發布的載體和主體,這打破了過去僅僅政府作為主體進行信息發布的局面,“民間主體發布的信息,往往傳播速度比官方的還要快。”其次,微博可以對政府和公務員不良行為進行爆料,校正不法行為。第三,微博民意會對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處理公共事務的行為進行評價,積聚成社會共識,快速形成擴大的效應。
讓法治取代微博管理中的行政干預
政府官員成為微博追逐的重點,這成為論壇參與者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近來,典型的例子是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引起廣泛關注。關注的起源來自微博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中,楊達才在“8·26”延安特別重大交通事故現場背著手微笑的場景引起廣泛爭議,微博網友稱其為“微笑局長”,隨后網友搜出多張照片直指楊達才有多塊名表涉嫌腐敗。對“微笑局長”的關注迅速升溫成為網絡事件,直到9月21日,陜西省紀委通報撤銷楊達才陜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并對其進一步調查。
汪玉凱發現,伴隨這一事件發展的,是微博網友的“窮追猛打”,沒有出現用行政手段干預的大規模刪帖,讓事件朝著質疑、調查、問責的法治軌道發展。
他認為,在微博管理過程中,盡量不要用行政手段來干預,保護公民參與的權利。
北京大學起訴鄒恒甫的事件被許多參會學者認為是一個經典案例。
8月21日,北京大學前教授鄒恒甫在微博實名認證賬戶中爆料“北大院長奸淫服務員”,之后的11天,北京大學通過微博等媒體發出3份聲明,同時宣布已經向法院遞交起訴書,正式起訴鄒恒甫。
“面對質疑,北大沒用行政干預刪帖,而是讓事情走上法治軌道,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