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陳里 鼓勵政法機關開微博疏民意
■ 對話動機
近日,陜西省公安廳原副廳長陳里調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這個變化引發網絡關注,因為陳里在微博上是擁有1500多萬粉絲的“大V”。輿論認為,微博“大V”陳里履新中央政法委并負責管理新媒體,顯示出中央政法委對微博等新媒體的態度。
昨天,陳里接受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暢談新媒體給他本人和政法機關帶來的改變。
“實名能提高信用度”
新京報:為什么要實名注冊?很多官員也都開微博,但是選擇潛水,只看不說。
陳里:一開始我并沒有實名注冊,只是在網上轉發一些文章、音樂。隨著我和網友互動增多,很多人知道了我的身份,我也希望能幫助到更多人,2010年4月我把微博改成實名認證。實名認證,與網友以誠相待,能提高信用度。
新京報:你認證的身份是“三農、社會學學者,管理學博士”,為什么不是“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
陳里:我研究關注的問題主要是農民、民生和社會管理問題,“三農、社會學學者,管理學博士”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的身份。
沒有用“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身份,是因為我希望把職務淡化一些,公安在民眾中形象比較威嚴,我希望能更平等、更親切地與民眾溝通。
新京報:這次調任新職位,是否與你的微博影響力有關?是不是微博成就了你?
陳里:這屬于組織正常調動,與我是不是微博名人沒有必然聯系。我在過去工作中使用微博與民眾溝通順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政法委負責與新媒體相關的工作,我也會把微博溝通民意的方式用到新工作中。
“煽動負面情緒的話題不說”
新京報:在微博上哪些東西可以說,哪些不可以說?
陳里:我的原則是,自己了解的事情可以說,對老百姓好的、有助于事情解決的話題可以說,關于學術討論的可以說;違法亂紀的事情不說,不利于穩定、團結群眾的話題不說、少說,不利于問題解決、煽動負面情緒的話題不說,自己不了解的領域不說。
新京報:在微博上說話,怎么才能吸引粉絲?跟你平時講話有什么不一樣?
陳里:我在微博上講話和我平時講話一樣,以誠相待,想辦法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粉絲自然就多了,這不需要什么技巧,關鍵是平等交流、溝通。
新京報:你有1500多萬粉絲,感覺如何?
陳里:我并沒有刻意追求粉絲數量,但擁有這么多粉絲對我來說是個驚喜,這也是對我的一種認可吧。大V擁有較多的社會話語權,也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引導輿論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不要無故挑起事端,煽風點火。
“一些罵我的人后來和我成了朋友”
新京報:在微博上有人向你求助嗎?你會怎么處理?
陳里:我的微博私信是向大眾公開的,每天我都能收到數十條求助信息。具體處理要根據情況,如果是我工作范圍內的,比如幫助高考生辦身份證,我就會告訴他們辦理途徑,有時候很著急,要特事特辦,我就告訴他們去找誰。
如果不是工作范圍內的事,我會轉發尋求幫助。有個民警在街上丟了錢包,我看到之后就轉發了。后來商場的一位售貨員撿到這個錢包,她正好是我的粉絲,就@我,我又@民警,幫他找回了錢包。利用大V的身份,也能辦成很多事情。
新京報:有人在微博上罵你嗎?
陳里:當然有很多人拍磚,說話很難聽,說我作秀什么的。網友罵我,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我是官員的代表,把對政府不滿發泄到我身上,我可以理解。
我主動關注他們,私信他們,和他們講道理,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日久見人心,反對我的意見少了,有一些開始罵我的人,后來和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新京報:你認為網絡上的意見,代表民意嗎?
陳里:網絡成為信息時代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在網絡上可以聽到各種聲音,這些聲音不經過濾,更為真實,網絡上絕大多數理性的聲音能夠反映民意,只有少數不理性的、泄憤的聲音,但不代表主流。
“對網絡大V不能污名化”
新京報:你認同自己是網絡大V嗎?你平時和其他大V有溝通嗎?
陳里:網絡大V并不是一個貶義詞,粉絲的數量反映的是網民對你的認可。我不以大V自居,不過我的粉絲數量在那里,他們是我的財富,利用大V身份我可以高效地整合網絡資源,為群眾辦更多事情,這是件好事。
我平時也會和其他大V溝通,上千萬粉絲的大V和我互粉的有近100位,我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在公益等方面和他們開展合作。
新京報:現在正在持續打擊網絡謠言,你怎么看有些網絡大V在網上造謠傳謠?
陳里:我覺得,不要對網絡大V污名化,公安打擊網絡謠言,并不是針對大V,而是針對具體的違法犯罪事實。
“有些政務微博是為了應付任務”
新京報:現在很多政法機關開通了官方微博,你怎么看?
陳里:孟建柱書記一直在倡導政法機關要開通政務微博,第一時間回應社會的信息需求,傾聽民意,促進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政法機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不能用高壓來維護穩定,應該用法治思維,公開透明執法。
實踐證明,微博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橋梁,是輔助政務的好工具。政法機關開通政務微博,這是新媒體時代的需要,應該鼓勵更多的政法機關開微博,用微博理性疏導民眾情緒、在互動中解決問題。
新京報:但是有一些官V成了“僵尸賬號”,基本上不更新。
陳里:確實存在一些政務微博開通卻很少發布內容,很少與網民互動,成了僵尸微博,這反映的是博主的心態,是把微博看成有效工具,還是為了應付任務。
新京報:你怎么看一些人信訪不信法,信網不信訪?
陳里:很多糾紛的根源在基層,但是基層沒有處理好,訪民一層一層上訪告到中央,最后還得返回基層處理。原來在基層1000元能解決的問題,最后耗費了幾萬、幾十萬的成本來處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解決之道還是在基層,要傾聽民眾的訴求,有效調解,把矛盾化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