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內容時代將終結 新媒體或進入付費內容時代
11月17日,據BBC新聞網報道,互聯網免費內容時代似乎將終結,但如何平衡媒體收入和讀者的閱讀習慣,仍是未解決的難題。
全文概要如下:
最近《財富》雜志專欄作家亞當?拉什斯凱(Adam Lashinsky)在讀者那里遇到了一件讓他既震驚又困惑地事情。事情起因是拉什斯凱寫了一篇有關于巴菲特聯合3G資本收購亨氏的長篇報道,隨后他在LinkedIn網站上為這篇文章做宣傳,給出了文章的部分預覽內容,但完整的文章需要付費才能閱讀。
讀者因此炸開了鍋,被點“贊”最多的一篇評論是這樣寫的:“如果完整版文章和你給出的預覽一樣空洞無物,我認為我還會堅守免費新聞網站。請少發一些垃圾文章。”為此拉什斯凱給予了堅決反擊,并拒絕道歉。他表示:“對于這些讀者來說,我犯了一個社交媒體上的頭等大罪,就是給出一個付費內容的鏈接。”
那么,網絡免費和付費內容之間是否已經變得水火不容了呢?
財務挑戰
廣告營收和發行量的不斷下滑對傳統報紙行業造成打擊,這讓它們不得不對網上內容進行收費以彌補損失。
博客主安德魯?蘇利文(Andrew Sullivan)表示,新聞等網站上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少。因為通過Google和Facebook,廣告業主已經可以針對每個人投放精確的定向廣告。長期來看,媒體行業不能依靠廣告,而是必須找到其他收入方式。
拉什斯凱也表示,除了廣告,媒體需要其他收入來源,內容收費是個很好的途徑。
不過由于很多讀者對于網上付費閱讀有所抵觸,因此很多新聞網站設置了靈活的收費墻。
《紐約時報》網站規定讀者每月可以免費閱讀十篇文章,此后就必須付費閱讀。《泰晤士報》讀者可以免費閱讀每篇文章的開頭,剩余內容付費才能閱讀。《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則設立了付費、免費和注冊用戶內容混合的方式。
即用即付費模式
雖然名聲沒有蒂姆?伯納斯-李爵士(Tim Berners-Lee)響亮,但計算機科學工程師羅伯特?卡里奧(Robert Cailliau)也是互聯網的發明者之一。
已經退休的卡里奧表示,如何看待信息的價值,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業界20年。他認為,包月付費形式太過昂貴且限制過多。手機的即用即付費模式非常適合于網站內容。“你發一條短信,就付出了極小的一筆費用。每個單獨的動作都可以進行單獨收費。瀏覽器在我閱讀文章時,會為每個頁面付費1-2美分,我甚至沒有感覺。這樣我就不用預付一大筆錢。”
卡里奧稱,沒必要重新創造模式。電信行業已經對用戶的每個動作收費,新聞網站也可以。
貝佐斯與未來
幫助《泰晤士報》等報紙管理網絡收費墻的祖睿科技(Zuora)首席執行官左軒霆表示,每頁面收費兩美分是可行的,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實際上,電信運營商也有很多收費模式:預付費、后付費、家庭套餐、夜間和周末套餐、無限制套餐和捆綁套餐等等。人們不喜歡被計費的感覺。他們不喜歡一接通電話,就因為計費的緣故,感覺到得抓緊結束通話。
被問到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貝佐斯進入報紙行業后會采取什么模式,左軒霆表示,人們似乎忘記了,除了互聯網業務,亞馬遜在線下還有倉儲和分銷中心等實體業務。
左軒霆說,對于報紙來說,很多人還是喜歡在通勤的巴士和火車上閱讀紙質版。周末在廚房的餐桌上,人們喜歡攤開周日版報紙,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欄目。左軒霆堅定地表示,在線媒體只有收費才能活下來。
坐享其成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不可能靠廣告養活一家媒體。數字平臺的建立需要花錢,但卻要免費提供內容。
這種情況將來或許能改變,但如何采用最有效地方式在讀者的瀏覽習慣和能養活媒體的收入之間找到平衡,這還是個仍未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