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盤點”:從“語言年俗”到“語言輿情”
在過去的2013年,“漢語熱”依舊如火如荼。特別是歲末,各版本的“年度漢字”評選你方唱罷我登場,“網絡新詞”“十大流行語”……各種“漢語盤點”活動此起彼伏,成為一年中最后的文化大餐。語言,是社會生活的縮影。為何國內有十幾家媒體都熱衷于用漢字聚焦一年?“漢語盤點”勾勒出怎樣的萬千世態和百姓民心?為何越來越多的原創網絡新詞進入專家視野和官方榜單?微時代,“語言輿情”是否成為改造社會的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
“漢語盤點”熱:一種新的“語言年俗”
“年度漢字”,顧名思義,濃縮一個字聚焦一年的社會民生。據了解,目前最早開始且較為權威的“年度漢字”評選,是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聯合推出的“漢語盤點”。該活動依托大數據語料庫和互聯網平臺,由廣大網民提名并投票選出,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民眾關注的焦點。2013年評選中,“房”字和“正能量”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和國內詞,簡潔有力地勾勒出中國老百姓最大的民生期盼。
這項活動“其實是一種新媒體時代下大眾參與的‘語言年俗’。”商務印書館副總編周洪波認為,“以前,人們過年愛貼春聯、猜燈謎,后來用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現在發動廣大網民,用關鍵字和詞來記錄一年中國內外發生的重要事件,不僅提升了漢語的表現力,也激發和聚集了社會的正能量?!?/p>
除了年度字詞的“主菜”外,“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和“十大網絡用語”三道“配菜”,基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收集整理的7億動態流通語料庫,經過大數據的分析篩選后,由語言學家們評選而出:“中國夢”“單獨二胎”“光盤行動”“中國大媽”……一個個年度熱詞脫穎而出,折射著一年中的社會事件、百姓心態和民生熱談,成就了一部社會語言發展的編年史。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漢字盤點”活動的發起者之一李宇明說:“語言就像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能看到市井百態,能丈量世道人心。”
原創網絡新詞:折射社會生態的“語言輿情”
在“十大網絡新詞”中,“土豪”一詞在2013年橫空出世。長期從事社會語言學研究、北京華文學院副院長郭熙教授特別鐘愛這個詞:“它雖‘豪’但很‘土’,集嘲笑與嫉妒、土氣與華麗并重,顯示出中國網民的智慧,他們不僅有著批判精神,還具備一定的鑒別力與社會責任感。”
2013年,中國網民超6億之多,近半數的中國人生活在這個“虛擬空間”,網絡對國人生活的影響隨時隨地,越來越大。梳理“漢語盤點”近8年評選公布的“年度漢字”中,“漲”字兩次當選,“房”“控”“炒”“夢”等字,均反映了民生關切與民之所盼。而近年來入選的“網絡流行語”中,“山寨”“蝸居”“給力”“傷不起”“悲催”“坑爹”,以及今年的“土豪”“女漢子”“攤上大事了”等原創網絡新詞,無不涉及公眾利益,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了網民對社會不正常現象的形象概括和黑色幽默。
“倒逼、逆襲、奇葩、中國夢,說到底還是對改革的吶喊,對社會固化的憎恨,對僵化言行的蔑視,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從事互聯網輿情研究的武漢大學教授沈陽認為,對這類“語言輿情”,既要重視和挖掘,也要做好甄別。
“當前,我們都要過好這種‘虛擬語言生活’。”李宇明說,大批90后“網絡原住民”已經成長起來,如何引導虛擬空間,培養有責任感、有擔當的新時代網民,是語言工作者和教育者的迫切任務。
樹立語言自信:“漢字危機”不宜被過度放大
近年來,風行國際的“漢語熱”高溫不減,而2013年圍繞“漢語熱”的話題一直不斷。一檔漢字聽寫節目火熱熒屏,引發了國人對“漢字書寫危機”的討論;而某港臺明星關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微博,再度引發“漢字繁簡之爭”。“漢字”是否真的遭遇“危機”?
“語言作為國家文化資源和‘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國人重視?!惫跽J為,然而漢字元素在世界范圍備受關注,首先是基于中國國力的增強和中華文化的崛起?!皾h字熱”“漢語熱”的背后,首先被更多解讀的應該是中華文化。面對所謂的“漢字危機”,我們要樹立一種語言自信,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中去。
而同時,針對“普大喜奔”“十動然拒”等不符合語言規范的網絡流行詞也引起一些學者的反感,被指網絡環境為主導的語言生態進入一種不健康的發展循環。對此,周洪波則表示無需過度緊張:“語言生態有其自我調節、優勝劣汰的能力。當前,語言環境在變化,我們的‘語言觀念’也要更新,淡定包容地看待這些網絡新詞、偏詞、怪詞,讓它們在實踐和使用中得到檢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