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騰訊微博難敵互聯網馬太效應
持續4年之久的微博大戰終見分曉。上周,騰訊公司宣布對旗下的微博運營團隊進行調整,將原騰訊微博團隊打散,并入騰訊新聞團隊。盡管騰訊方面強調騰訊微博產品將正常運營,但明眼人可以看出,微博這塊業務事實上已被公司邊緣化。如今,在微博這個領域里的玩家只剩下新浪一家獨大。
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微博控”似乎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來自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微博用戶數2.75億,較2013年年底減少543萬;手機微博用戶數1.89億,下降794萬。相反,同期網民規模半年增加1442萬人,達6.32億;手機網民規模5.27億,半年增長2699萬。在這一減一增中,不難看出微博產品在網絡市場中的地位正在下滑。
2010年被業界稱作是“微博元年”。那一年,以國外Twitter為產品的原型的新浪微博炙手可熱,掀起了一場自媒體狂歡。隨后騰訊、搜狐、網易、人民網等也迅速跟進加入了這場狂歡。一時間,微博成了門戶網站的標配。
在眾多競爭者中,騰訊曾是這一行業內最有力的競爭者。但對于騰訊來說,微博其實只是一個防御性的產品。騰訊擁有QQ空間這個最大的互聯網社交平臺,本不應該對微博有所忌憚。但在當時看來,微博是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過渡時期最成功的產品。誰掌控了微博,誰就扼住了移動互聯網的咽喉。騰訊出招直接有效,就是將QQ平臺的資源優勢直接導入到自家的微博平臺上。最多的時候,騰訊微博曾經與公司內部16個項目打通融合。
“搶人大戰”是微博戰爭白熱化程度的一種體現。當時,每個微博運營團隊都會有“拉名人”的考核指標。要是完不成任務,別說獎金無著落,就連飯碗也難保。當然公司管理層也沒閑著。搜狐CEO張朝陽曾坦言,為了拉熟識的明星“入伙”,會不惜送上一部iPhone手機作為禮物。2012年年底,騰訊微博和新浪微博都宣稱擁有5億用戶。
但互聯網行業競爭的鐵律是,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真正被用戶記住的只有新浪和騰訊這兩家。新浪微博由于起步較早,加之“大V”策略運用得當,一直是行業內的領跑者。去年,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為其注入了電商基因,流量變現不成問題。今年4月,新浪微博成功在美國上市,完成了資本積累。
反觀騰訊微博,在總用戶數上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大體相當,但用戶活躍數并不高,一直不溫不火。從誕生之初,騰訊微博就沒有一個清晰的產品定位,只是為了微博而微博。在不少人看來,騰訊微博只是QQ空間的一個復制品。騰訊傾其所有,換來的還是“千年老二”地位。事實上,在公司內部,騰訊微博早已“死了”,甚至連馬化騰都不用了。可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馬化騰在騰訊微博上的最近一次發言要追溯到今年4月。
讓騰訊最終決定放棄微博業務的是微信。微信主打“熟人社交”,其誕生晚于微博。但微信比微博更適用于移動互聯網,而且放眼國內互聯網,沒有一款產品可以替代微信。騰訊的另一個新歡是“微視”,為此單獨成立了一個事業部門。在未來,基于移動社交網絡的短視頻需求將會凸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騰訊主動放棄微博業務,將分散的力量集中于自己的優勢領域,實為明智之舉。
推薦理由:
騰訊微博失敗的教訓再一次為我們揭示了互聯網業界的“叢林法則”,在這個行業里大家只認第一,沒人會記得第二或是第三是誰。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是個中的規矩。優酷之于土豆,微信之于“來往”,莫不如此。對于創業者和后進者來說,理應采取避實擊虛、田忌賽馬的策略。與其從別人已經取得優勢的領域入手,倒不如選擇一個相對冷門或是某個垂直細分領域入手,或許這樣贏面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