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拿來主義”將成過去時
□吳學安
資料圖片
“三網融合”的推進,使互聯網電視類案件自2012年后逐步凸顯規模。近來,涉及聚合平臺、不同主體通過分工合作等方式提供視頻的案件又成為業內熱議的焦點。每一次網絡技術、經營模式的變革都會帶來視頻使用方式的不同,由此引發權利人的維權訴訟熱潮(3月30日《民主與法制時報》)。
此前,“網易云音樂”平臺傳播的200首音樂作品因涉嫌侵權,被酷狗音樂一紙訴狀告至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要求立即停止相關音樂的播放及下載,索賠金額高達百萬元。隨后,國家版權局又通報了第三批12起網絡侵權盜版案件查辦情況。12起案件中,涵蓋了侵犯網絡影視、文學、網絡游戲作品著作權、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侵權盜版制品等案件類型。其中包括突然關閉引發公眾爭議的“射手網”。
國內兩大知名影視字幕網站人人影視、射手網相繼宣布關閉,讓長期習慣于從網上下載海外網絡視頻的粉絲們一片哀嘆。憑著及時的字幕翻譯、免費的視頻資源,字幕網站一直以來頗受網民追捧。突然間這一“免費午餐”斷供了,讓許多人倍感不習慣。但其實,隨著我國對版權保護的力度日益加大,國內視頻網站和影視機構的引進渠道日益暢通,做著盜版營生的網站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而且法律風險也會越來越大,所以正版化、規范化已是大勢所趨,盜版侵權視頻網站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必然。
來自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法院受理的著作權案件中,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高達50%,每年因盜版導致的損失在10億元左右,視頻盜版問題尤其突出。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表示,通過規范知識產權的行為,知識產權的擁有者被證明能夠獲得應有的收益,帶來更多的價值。比如《爸爸去哪兒》的版權賣了2億元,《中國好聲音》的版權賣了2.5億元。
中國接入互聯網20年,版權保護缺位始終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繞不開的煩惱。在“免費才是王道”的理念引導下,各式各樣的“拿來主義”大行其道。倘若拿自己的東西與網友免費分享,無可厚非。但大肆無償“搬運”別人的東西來博眼球并賺得缽滿盆滿,性質則有根本區別。實際上,縱觀很多網站,無論打著“不以贏利為目的”的旗號,還是蒙著“僅供學習交流觀摩娛樂使用”的遮羞布,其“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網絡信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侵權實質都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呈“先天不足”態勢。中國互聯網產業的20年,是迅猛快速發展的20年。有人說其也是野蠻生長的20年。從電子商務到網絡視頻,不少新技術和新應用背后都有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陰影。一個行業若要長久發展,是不可能長期游走在法律邊緣的。搜狐網力推獨播劇,開啟了驅逐中國網絡視頻盜版霧霾的征程;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花巨資在全球范圍購買版權,打造強大的正版內容庫,正體現了互聯網巨頭對于版權保護的重視和對版權資產的發掘。
應該看到,隨著我國互聯網版權保護日益得到重視,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執法手段不斷加強,行政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不少互聯網運營者已形成了保護版權就是保護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共識,許多人也看到互聯網版權保護越好就越有價值,縱容互聯網對版權的踐踏只會使互聯網越來越掉價。
隨著中國對盜版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強,中國互聯網產業在正版運營方面正漸入佳境。一方面,各企業紛紛投入重金購買優質內容,形成用戶對內容網站訪問的黏性,進而通過廣告或增值服務來獲得營收,這種商業模式被證明是頗具生命力的。而且互聯網的正版運營模式也極大地拉動了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電影行業、唱片行業等,紛紛與互聯網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真正實現了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距做知識產權保護的“模范生”仍有很大的差距,互聯網上無視市場公平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惡劣違法行為仍不少見,如網絡視頻侵權屢禁不絕。對此,不能僅靠互聯網企業的道德和自覺,更要靠法律。目前,應著手解決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立法滯后、侵權成本低、取證困難、維權成本高等問題,絕不能讓互聯網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