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互聯網+”:看地方政府有多拼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后的一個多月以來,各地政府積極響應,紛紛從金融、旅游、電子政務等方面推出地方版“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互聯網為紐帶推動民生改善、產業升級和政府職能轉變。盤點各地行動方案,可以看出“重民生、依特色、推創新”的特點。
以“民”為先 促進民生改善
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一直是各級政府工作重點,民生是基礎,經濟是目標,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在制定和實施“互聯網+”計劃時,大部分省份都將“互聯網+民生”作為首要切入點,如天津市未來兩年將“互聯網+城市交通”的模式作為重點,著力打造智慧城市產業、推進智能交通建設;陜西省將于年底前與民生密切相關、承擔社會事務較多的黨政部門全部開通政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實現“雙微”聯動、協同發展;海南省各級法院于3月25日起開通網上立案及申訴信訪平臺,旨在拓寬申訴信訪渠道,創新司法便民措施。
各級政府通過開展民生領域的“互聯網+”行動,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一方面暢通了政府與群眾的信息溝通渠道,轉變了政府職能,密切了黨群關系,提升了便民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大幅增強了社會管理服務能力,提升了城市建設水平。
依“特”而行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制定和推行“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各地區依然依托已有的經濟發展基礎,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區位優勢,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內蒙古全面啟動智慧旅游工作,加快全區智慧旅游平臺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使內蒙古自治區智慧旅游信息化水平進入全國中上游水平;江蘇省明確提出加快智慧旅游發展,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旅游產業充分融合應用,實現服務智能化、管理數字化、消費便捷化、營銷網絡化的全新旅游業態,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有著“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美稱的浙江杭州就率先探索跨境電商,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青島充分發揮深水良港的資源優勢和近鄰韓國的區位條件,成為韓國貨物貿易的主要通道和山東省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業務落地城市。
各地依托產業基礎特色,開展“互聯網+”行動,對于轄區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增強了服務效能,提升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效的開拓了市場,提升了發展空間。“互聯網+”為各地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源源活力。
借“網”育新 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在“互聯網+”行動中,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搭建平臺,有效助推了 “雙創”工作開展,形成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新態勢:天津出臺新規,支持大學生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開辦網店創業;佛山決定今年創辦全國性“互聯網+”博覽會,掀起“互聯網+”創新創業熱潮;浙江推出首批小微企業云服務項目,以此創新商業模式,提升小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優勢,政府發揮指導和服務功能,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擴大了社會就業規模、增強了創新能力。
“互聯網+”行動計劃,不僅是我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社會服務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沖破既得利益藩籬,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構建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的積極努力。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頂層設計問世的一個月以來,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切實有效的行動計劃,出臺實實在在的鼓勵政策,為多產業融合發展、穩定經濟發展、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