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創業:用App開啟“農耕時代”
董榮明從15歲開始抽煙,抽了19年,但自從他決定創業,就把煙給戒了。
最近他和自己十多人的團隊正在忙著讓App“每天讀點故事”上線。接受采訪前,他們剛剛奮戰了一天一夜,解決了第一版的漏洞,緊接著這款App就出現在Apple store的精品推薦和排行榜上,他還興奮地截圖留念。
想比于他們剛剛上線的App, 董榮明經營的自媒體號“談客”更為知名。談客這個名字來源于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驼勫蕖保?他偏愛原生、奇崛、動人的故事。
談客在今日頭條、微信、搜狐、網易和微博都開了自媒體號。從2014年12月經營至今,談客這一個自媒體號在今日頭條的累積閱讀量已經達到2.2億,閱讀量最高的一篇文章達到了近500萬。但即使談客在各個媒體平臺的成績都不錯,董榮明還是堅持要做App,因為他想有一個自己的“生態”。
董榮明將做自媒體號比喻成遠古時代的采集文明,“有什么堅果你就去采集什么堅果,但終究是不穩定的,有限的,有可能是難以為繼的,有瓶頸的?!?/p>
去年大年三十,有著數千粉絲的談客微信公眾號被封,讓董榮明徹底下決心向“農耕時代”進發。最初,他得到的永久性封殺的理由是某篇文章涉嫌違規,但做過多年內容管理的他不認為有問題。在經過申訴后,微信把理由改成了他們設計的新年活動有誘導分享之嫌疑,決定封殺一個月。這個事情讓他更加認識到把“身家性命”押在一家平臺上是有風險的,于是董榮明開始運營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媒體號。但是為了有更穩定的保證,他還是決定著手做App。
他很清楚做App是在考驗一個創業團隊的綜合競爭力,除了內容,產品設計和技術支持也至關重要?!懊刻熳x點故事”的App產品設計了首頁、發現、消息和我的四個菜單,相比于自媒體號上單一的提供文章內容,董榮明的把控性強了。
他最初是一名紙媒記者,而后又轉到博客主編、圖書出版策劃人和某知名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內容負責人?;谒S富的工作經驗,自媒體號談客和App每天讀點故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團隊的“編輯力”。
許多人做自媒體是打出自己的風格,然后吸引和自己相似的人,董榮明開始也是這樣。他一直熱愛文學,大學時代就從中國的詩經和西方的古羅馬詩歌一路讀到近現代文學,喜歡曹雪芹、契訶夫還有菲茨杰拉德等名家經典。但開始做公眾號之后,他發現自己的品味和大眾的品味并不一致,而后便開摸索絕大多數讀者喜歡什么。經過夜以繼日地捉摸、嘗試,他找到合適的定位,做移動互聯網內容領域的《知音》、《故事會》,投放“普通老百姓喜歡看的東西”。
在目前眾多的自媒體平臺中,他認為,今日頭條的分發效力是他的文章保持高閱讀量的保證。
根據今日頭條為自媒體創業者提供的活躍粉絲屬性分析,董榮明發現自己的讀者女性居多,沿海城市居多,24歲到30歲居多。“我們的用戶基本上是市民階層?!彼f。
然后董榮明根據不同的平臺特性將文章重新包裝,比如今日頭條上的文章實體詞多,情節性比較強。而微信文章的題目強調調性多一點,以能觸動人心為目的。
他總結,辦公室戀情、相親、城市奮斗這種具有普適性題材的故事都非常受歡迎。談到自己認為的最好看故事的標準,他說:
“既希望故事情節好,表達又好,又要求有文學性,藝術性,就像大家在看《指環王》,老少咸宜,雅俗共賞。那種畢竟是稀有的,所以我一開始不能求全,先抓住一個點就行了。”
其實創業的各個環節都涉及協調和妥協,不僅僅是在產品定位上。
董榮明今年34歲,兒子1歲半,他正是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梁柱階段。產品、模式、團隊他都侃侃而談,唯獨談及家庭的時候,這個粗獷的東北大漢移開目光,輕柔地擺弄著眼前的盆栽說:“嗨……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老婆很支持我創業,創業以來,家里面的事她是能不用我就不用我。你必須協調好創業和家庭的平衡。如果沒有那個條件,不能創業?!?他說這話的時候,眼睛里分明有感激。
創業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條“不確定”的路,或者說創業的魅力正在于不確定性。因為有多年一線互聯網公司的經驗,董榮明在他創業正式啟動之時就拿到了天使投資,資金上有了基本的保障。但他同時也承認,真正在自己的產品上創造高收益、得到高回報,應該是長遠的事情。
所以創業者們,以及他們強有力的后盾的偉大之處還在于,有勇氣承受無限期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