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喊停臉書看互聯網主權
———訪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
很多人被誤導了,以為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是信息不受限制的自由跨境流動。但觀察顯示,2000年至今國家強化對信息和數據的主權管轄,才是真正的趨勢
■本報記者 李小佳
日前,美國互聯網公司臉書(Facebook)的免費網絡服務Free Basics平臺在印度被禁。這一免費網絡服務平臺為何會被印度政府喊停?“臉書”的全球擴張帶來了數字殖民主義?本報記者就相關話題采訪了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
解放新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產業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又號稱最大的民主國家??赡槙拿赓M網絡服務平臺為何會被印度政府喊停呢?
沈逸:根據臉書的說法,通過Free Basics服務,印度那些無法支付上網費用的人,可以在不支付或支付相對較低的費用的情況下使用互聯網。但是,他們可接觸的互聯網內容,是經過臉書選擇的。如果希望訪問更多的互聯網內容,就需要支付正常的上網費。
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免費使用網絡,實際上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準確的說法是,這是一種免費但被定制或篩選的互聯網。如此一來,互聯網就被商業力量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收費,一部分不收費。臉書的潛在邏輯是,我提供服務,所以我選擇內容。這就觸碰到網絡中立原則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是否允許根據擁有財富的多寡、差異,對不同群體的網絡服務進行分級定制。
這次印度政府的反應速度比通常情況要快,不排除背后有本土產業集團施加影響。我們知道,印度信息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較深,但總體扮演的是輔助性角色。某種程度上,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相似問題。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出臺一定的保護措施,無疑有為本土企業贏得發展空間的考量。
但接下來印度政府要考慮的是,能否提出一個替代性的窮人上網方案?印度的比較優勢怎么深入挖掘?這些比簡單的喊停,更具挑戰性。
解放新論:據報道,有用戶在關于Free Basics 的論壇上寫道:“東印度公司時我們已經犯蠢過一次了!”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殖民印度的一個重要工具。幾個世紀過去了,為何臉書會讓人聯想到東印度公司?臉書此舉是否有互聯網殖民主義之嫌?
沈逸:殖民主義爭議背后有一個冰冷的現實,就是某種程度上,我們面對的依然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社會。這意味著,在國際競爭中,假如不能提高自己的實力,最后的結果就是利益受損乃至主權受限。所以,不是說給臉書貼個殖民主義標簽,把它關在門外就解決問題了。
談到互聯網主權問題,有必要多說幾句?;ヂ摼W主權可以分為對內主權和對外主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網絡技術能力上是不對等的,但發達國家不能憑借技術優勢,就把自身所偏好的游戲規則強加于別國。這就是互聯網的對外主權。
對內網絡主權方面,很多人其實都被誤導了,以為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是信息不受限制的自由跨境流動。但觀察顯示,從2000年至今,全球范圍的發展恰恰相反,國家強化對信息和數據的主權管轄,才是真正的趨勢。
在這方面,美國是最典型的。無論棱鏡這樣的全球監聽項目,還是要求微軟公司提交數據、要求解密蘋果手機等,都是在強化而非弱化對數據、信息流動的主權管轄。
總之,要科學認識互聯網主權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加強互聯網治理能力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