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江商貿與民俗文化品牌的實踐與探索
在推進臺江科學發展新跨越進程中,如何發揮我區獨特的區位和文化優勢,積極運作,乘勢而上,充分挖掘、保護、開發我區商貿與民俗文化資源,加快建設“文化臺江”步伐,著力打造海西文化品牌,是新時期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臺江商貿文化和民俗文化傳統資源分析
臺江區文化建設一直以來都是圍繞商貿文化和民俗文化這兩大源頭主題展開,并深入而廣泛地拓展的。臺江區的商貿、民俗文化主要有四大平臺。其一是茶亭十番音樂,其二是閩江漁歌,其三是陳文龍信仰文化,其四是會館文化和古橋文化。
一是茶亭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發源于我區茶亭一帶,被譽為民俗音樂的“活化石”。據資料記載,這是一種民間音樂的演奏形式,其獨特之處在于不同于一般的椰胡、逗管、狼串等樂器以及充滿民俗風情的曲目。早在清乾隆年間,茶亭十番音樂的雛形就已存在。2006年初,茶亭十番音樂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加強對茶亭十番音樂的保護、繼承和發揚,多年來,我區文化部門作了大量工作,通過重組臺江區茶亭十番樂隊,新建少兒十番音樂培訓基地,舉辦“茶亭十番音樂節”,出版茶亭十番音樂系列叢書等一系列舉措,使得該文化資源得到較好的挖掘和傳承。
二是閩江漁歌。閩江漁歌始于清末,盛行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臺江區江濱一帶,是水上疍民的一種口頭演唱方式。屬于民間民謠。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福州閩江下游有以船為家,以船謀生的疍民8000多戶,近30000人。在節慶期間,或者在男女戀愛的時候,疍民們經常唱起具有濃厚方言特色的閩江漁歌。近年來,由于以船為家,以船謀生的疍民逐年減少,閩江漁歌失去了生存土壤,在江濱一帶已經基本絕跡。為了加強對閩江漁歌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區文化部門已收集了閩江漁歌的諸多資料,向省、市申報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是陳文龍信仰文化。宋末名臣陳文龍是深受閩臺兩地民眾尊敬和崇拜的民族英雄,在臺灣及東南亞地區,人們將他與擁有廣泛信眾的“媽祖天后”一樣,奉為“海神”。700多年來,陳文龍尚書廟香火不斷,陳文龍已逐漸成為地方百姓的文化信仰之一。陳文龍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關心民生,其高風亮節深受人們景仰,因而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特別是日本沖繩學者和臺灣馬祖鄉親都曾前來考察和朝拜。隨著我區對陳文龍尚書廟的成功移位保護,并建成陳文龍紀念館,陳文龍文化正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得到傳承。
四是會館文化和古橋文化。明清兩代及民國初年,臺江區上、下杭一帶是閩省各府、州、縣乃至周邊地區商家中轉物流的地方,先后建成各地會館十四家,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臺江區會館文化。會館是同鄉商人在異地成立的商業組織的建筑。臺江區的會館建筑群,在福州市乃至福建省來說,都是數量較多,面貌較豐富,保留較完好的,具有較高人文價值的老建筑,被譽為“傳統商業的博物館”。它們見證著臺江乃至整個福州商業發展的歷程。
二、當前我區商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