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臺江上下杭街區的保護與改造
2009年福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把啟動上、下杭和大廟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改造,作為弘揚閩都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工作來推動。上、下杭地區保護性改造開發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需要,是臺江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福州“金外灘”的重要舉措。
一、上、下杭街區商貿歷史文化特色鮮明
1、風水寶地孕育閩商。上、下杭地理位置優越,前有閩江秀水和星安內河環繞,后有大廟山、彩氣山背靠,是抱陽負陰的“風水寶地”,不僅成了閩越王的政治活動中心,成就了“全閩第一江山”,也是“閩商”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下杭商業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國初年,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各國的商品集散地。有古詩為證:“城廊南有市,燈火夜眠遲”、“近市魚鹽千舸集,凌空樓閣萬山低”、“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1785年,清政府在上、下杭附近設置“福州海防分府”(今臺四小),管轄這一帶商事活動,由此可見歷史上上、下杭商貿事務在全省的重要地位。上、下杭古商貿中心,還培育了許多著名實業家,如金融業張秋舫、進出口業羅金城、國藥業徐建禧、海紙業曾文乾、茶業歐陽康、紗布業黃恒盛、土特產業蔡友蘭等諸多巨賈富戶。另外,從上、下杭地區走出僑港臺四大富商,其中僑商黃乃裳與陳嘉庚、胡文虎同為閩籍三大愛國僑領,僑商楊鴻斌、港商柯伯誠、臺商邱映光不僅是著名實業家,而且是著名慈善家。目前住在香港的柯伯誠仍不時動員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子孫回榕投資興業。臺商邱映光曾任國民黨政府“國大”代表,其商貿活動交子孫辦理后,已回上杭原住處定居。
23pan>、行業集中商貿活躍。清代中期至中華民國初期,上、下杭地區商貿百業俱興,行棧林立,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經營物資多達500多種,特別是木材、茶葉、紙張、菇筍四大市場名聞海內外。至建國前,這些產品仍占全國市場的巨大份額,保持市場領先的地位。金融業興旺發達,有私營、合營、官辦的各類金融機構,東南銀行、中央銀行福州分行、中國農民銀行福州分行、福建合作金庫等先后在此設辦事處、分理處,私營錢莊興盛時期多達110多家,還有許多出票店、僑匯莊、當鋪等,成為當時福州的金融業中心。金融業提供充足資金,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3、商會會館獨具風格。福州城區內共有60多個會館,其中一半以上在臺江,上、下杭地區有16個。上杭街最集中,有12個,堪稱“會館一條街”。這些會館“館廟”結合,建筑宏偉,富麗堂皇,既有祖籍地的傳統特色,又有福州地區建筑藝術風格,個別也有采用歐美式的風格。多數會館面積較大,如建寧、壽寧、南郡等館均達1500平方米以上。許多會館都有廳堂、戲臺、酒樓,雕梁畫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