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全國各地的農民都不遠萬里進城打工,當他們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尋求他們的夢想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也隨父母來到城市,從而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其中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由于所在學校接收的80%學生都是農民工子女,因此對于遇到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感受頗深。
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流動人口超過1.2億,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則有近2000萬。他們當中,失學率高達9.3%,近100萬名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原因,又與農民工家庭的經濟條件有關。首先,從社會方面來看,由于農村經濟比較落后,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很不平衡,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向城市,也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的發生。其次,從農民工自身的原因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經濟比較困難。我們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農民工子女,他們的父母主要從事小商品買賣,有的工作穩定,如農貿市場的業主、小吃店店主等,還有的工作和收入很不穩定,如各種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們的收入普遍比較低。這樣低的收入,扣除家庭成員必要的衣食花費以外,所剩無幾。而且長期在城里打工的這些農民成家后往往會全家一起遷入城中,家庭計劃生育狀況較差,幾乎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憑這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馬馬虎虎地過日子都相當困難,對于學生學習相關的輔導教材費用更是難以承擔。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希望孩子能夠以讀書的方式改變上一代貧困、落后的狀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認為只要讓小孩認識點字就好,讀書讀那么多也沒有什么用處,現在城里的工人紛紛下崗,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孩子即使讀好了書,今后也不一定能在城里找到好的單位,所以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學做生意,多賺些錢貼補家用。三是文化素質比較低。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發現孩子學習的好壞,與其家長本身的素質(包括文化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等)有著緊密的關系,如果家長自身素質比較低(對教育不重視,或不具備教育孩子的條件),那么孩子的學習狀況就相對比較不理想。許多農民工本身自己沒什么文化,所以在輔導學生學習方面也比較欠缺。同時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家里沒有提供適合孩子讀書的良好環境,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比較差,寫錯了答案用橡皮擦沒擦干凈就訂正,做作業沒用墊板,豎式計算沒用尺子劃線等等,因此導致一些學生在學習上受到了極大的困難。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應該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社會問題。農民工通過辛勤勞動為社會創造著巨大的財富,然而他們的子女如果因某種原因而失學,在某種程度上等于我國每年要新增上百萬的文盲,這對于我國整體國民素質是非常不利的。而且由于一些失學的農民工子女年紀很小,缺乏鑒別能力,極易被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從而形成新的社會問題。那么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首先,教育教學要公平。作為教師的我們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接班人的重任,對于農民工子女應該做到教育教學要公平。我們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期望上應該是一視同仁,體現平等。應該熱愛和關心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信心和希望,而不應該對外來工的子女有歧視的心理。我們要時時與農民工子女進行思想溝通,農民工子女本身有良好的自強自立意識,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傾向,因此必須對他們進行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努力消除他們在學校里產生的自卑心理,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的心理形象。例如,在所教學的班上有一名農民工子女平實很內向,不愛說話,也比較少和班上的同學一起活動,學習成績也不夠理想。因此我就利用平常下課的時間多和她交流,做思想工作,也安排比較好的外向的同學幫助她,發現其表現好的地方就給予表揚和鼓勵,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后,這個學生慢慢變開朗了,逐漸融入了班級大集體中,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第二,教育權利要平等。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孩子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