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是社會和諧的種子
——社區文化作為新時期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豐富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社區安定團結、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區和諧等方面,顯示出了無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好風憑借力,繁花自可期”,社區文化如同一顆和諧的種子,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蒼霞街道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社區文化建設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省文明城區工作的重要舉措,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社區文化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社區的文明程度,營造社區廣大居民和諧共處的人文環境,涌現出不少的社區文化建設的特色和亮點。
傳承歷史文化 沐浴文明新風
——社區文化是一定地域、地區社區居民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包含對民族文化優良傳統的保護和繼承。開發、利用優秀的本土文化資源,提升傳統節日內涵,是社區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蒼霞街道地處臺江區西南部,歷史可追溯北宋年間,這里地靈人杰,人文薈萃,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商賈游人留下的逸聞趣事,廣為流傳。清翰林院編修潘炳年、閩劇宗師陳春軒、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嚴復均生于此。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福建著名華僑領袖、民主革命家黃乃裳、愛國華僑胡文虎、清末武狀元黃培松等亦來此地辦學創刊、建府興業。此外,蒼霞自古以商貿發達而聞名,沿蒼霞洲之閩江一帶有美打道、蓬埕道、南福道等道頭,為茶、筍、紙、木等特產集散地。至解放初期,蒼霞地區已建立了近10家具有同鄉會性質的地域性“會館”,為源遠流長的“閩商”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淳樸的民風,造就出了以民俗文藝和信仰文化為主的蒼霞人文景觀。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勞作交易中創造、發展起來的文藝形式,如漁歌、旱地龍舟、藤牌操、龍舟賽等,富于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在新時期的沃土上又吸收了新的文化內涵,正如同一顆具有極大生命力的種子,深深地扎根在這片土壤上,為廣大群眾所喜好。
2008年臺江區委提出“要以濱江突破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促進商貿繁榮,努力建設海峽西岸濱江旅游繁榮區”的戰略構想后,蒼霞街道充分發揮瀕江臨水優勢,深挖文化資源潛力,按照區委宣傳部的“一帶一區三圈十大項目”的文化新格局,注意把社區文化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結合起來,推進民間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匯發展。一是以青年會、古田會館和臺江實驗小學少兒閩劇基地為節點,大力開展文物單位、文化場所、民俗民風的普查、摸底、造冊工作,編制了《蒼霞街道民間民俗文化圈畫冊》,進一步整合民間民俗文化資源。二是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為載體,開展清明節植樹、端午節龍舟賽、包粽子比賽等活動,引導廣大居民認知傳統、繼承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鄉情感。三是依托拗九節、鄰里節、重陽節等,組織社區開展一系列以“尊老、愛老、助老”為主題,以“百叟宴”、“ 金厝邊、銀鄉里”、“好鄰里”為載體,大力倡導中華民族尊老敬賢的禮俗。四是開展評選五個“十佳”、“魅力小街巷”,尋找“身邊好人”等活動,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將健康向上的思想傳播給社區居民,激發居民自覺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五是加大對文藝輕騎兵的扶持力度,抓好“藤牌操”、“金鑼開道”等具有民俗特色舞蹈的編排力度,并組建“夕陽風采”社區合唱團、“福州文明之聲”歌詠隊,進一步提升社區文化內涵。六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結合蒼霞地區特色進行匯編成冊,使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得到保護和繼承。
在今年蒼霞公園景觀帶整治工作中,我們提出蒼霞公園的開發設計應以民俗文化為主導,與坐落在轄區內的,以閩江的水文化為主題的閩水園和以“福州歷史文化長廊”為精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