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黨的創新理論與居民群眾間橋梁
臺江區通過建立起“社區讀報組”、“時事攀講樂”、“南仙茶攤”、“婦女之家”、“百姓講壇”、“民俗講壇”等居民群眾理論宣講站,發動群眾自己講,講給群眾自己聽,有效架起黨的創新理論與居民群眾之間的橋梁,收到好效果。
瀛東站——十載不絕讀報聲
歐大璋是瀛東社區讀報組的發起者。老人家經常樂呵呵地說道:“人活著,總要大家歡迎的事。”從2002年“老 歐讀報”開始,經過積極引導、加大投入和推廣創新,讀報組場地開始擴大、人員不斷增加、硬件逐步完善、氛圍日益濃厚。群眾性讀報、閱報、評報10年如一日地開展著,既 聯絡鄰里情,提升精氣神,又刮起文明風、營造了和諧景。瀛東社區居民深有感觸地說:“通過開展讀報活動,我們精 神也好了,有事情大家互相通氣,互相幫忙勸一下,就不會生氣了。”也許,這就是基層理論宣講最大的魅力所在。
兩街站——每天召開“新聞發布會”
每天下午,在閩江大橋橋頭都會看到“新聞發言人”林禮升開設的“新聞發布會”。現場擺了100多張椅子,兩三百名擁躉翹首以待,14時“老林時事攀講樂”正式登場:“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24日表示,中方要求菲律賓嚴肅認真對待中方關切,切實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老林道地的福州話,激情飛揚地講述著最新的國際國內時事要聞,精彩的個人評述更是不時激起陣陣掌聲。現在,做筆記、說新聞成了老林生活的全部,這一堅持就是近10年。手寫稿紙堆了1000多份。如今他還成了社區道德講堂的主講人,除了說新聞,還向群眾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治安防范、減災防病、鄰里互助等等。“最苦的時候,想過放棄,可是真的放不下,每天一到點,看到大伙坐在橋下聽的那股認真勁,我就來精神,越講越開心!”老林如是說。
金斗站——撐起理論學習“半邊天”
在金斗社區“婦女之家”200米的場地里,設有培訓講壇、舞蹈排練室、書畫室、電子圖書室等,每天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我們天天往這兒跑,跳跳舞、聊聊天,多開心,每天都像過節。”已經60歲的毛桂香阿姨神采奕奕,揮舞著鼓槌扭腰昂頭,擺了個漂亮的造型。“大伙都把這當娘家呢!”一旁的林秋英大姐搶著搭話,“上午跳舞健身,下午在這看書學電腦,平時還有醫生、禮儀老師給我們講課,生活充實著呢。”這里的“婦女學校”定期宣講普法知識、科技培訓、就業指導、心理疏導等各類理論知識,儼然成了金斗社區婦女共同的“娘家”。
陽光站——講出詩意、講出溫馨、講出情調
一把把老式藤椅、一縷縷茉莉花茶香、一句句福州俗語、一段段評話韻味、一場場民俗講座……每周三下午,陽光社區南仙茶攤都會聚集數十名市民,飲茶、攀講、啐喘(福州方言,意為閑聊、不停地講)。把傳統民俗文化宣講活動引入茶攤的是福州茉莉花茶傳統品種“獅子頭”的第七代工藝繼承人翁文峰。他說:“充滿‘蝦油味’的茶攤文化曾經是榕城一大特色,可惜現在已漸漸消失,希望有人能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福州傳統茶攤文化、福州民間故事、福州民謠、拗九節典故、“評話單”和“評話書”、好人好事“攀講”比賽,成為近期南仙茶攤宣講的主題,群眾喜聞樂見,茶攤場場爆滿,茉莉花茶香讓理論宣講更富悠長韻味。
鰲峰站——老百姓自己的講壇
“中央電視臺有個‘百家講壇’,我們社區有個‘百姓講壇’,場場都是直播,好聽又實用”。鰲峰苑居民謝金海驕傲地說道。“百姓講壇”位于鰲峰苑主題花園中心,是一個縮小版的圓形舞臺。這些年登上講壇的有教師、醫生、退休干部、企業家等,也有主動登臺講述身邊人、身邊事的街坊鄰里。講壇通過問卷、座談交流等形式,面向大眾,聽取各方意見,精選講座內容,實現“按需點題”。“親子教育從根本抓起”、“愛與家庭和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