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江地域文化品牌 推動臺江文化發展繁榮
臺江區商業商貿傳統悠久,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充分挖掘臺江區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創造獨具臺江特色的社會文化新格局,實現臺江區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循環互動、共生共榮,是時代和居民群眾的要求,也是臺江區文化職能部門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一、臺江區群眾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臺江區作為福州商業的發祥地,自宋朝以來,便是一片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商貿的輝煌形成了獨具商貿特色的臺江文化。福州眾多的傳統民俗生于斯、長于斯。十個街道傳統民俗各有特色,如茶亭十番音樂,鰲峰評話和閩劇,瀛洲閩劇和伬唱,義洲閩江漁歌,后洲大頭娃娃和高蹺,新港錢箭、傘舞、秧歌彩綢,寧化民間舞蹈、上海軍鼓、蒼霞威風鑼鼓等。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互聯網等新生文化強勢攻占現代人視野,傳統民俗慢慢走出了百姓家庭,特別是漸漸地脫離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逐漸走下坡路。如何讓臺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得以保護與傳承,留住臺江文化的“根”,是擺在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課題。此外,十個街道各自為戰,導致活動欠缺特色。同時,緊鄰臺灣的地域優勢,并未造就我區獨有的海峽文化品牌優勢。因此,打造一個獨具街區特色的海峽文化品牌,對于構建一個嶄新、科學的群眾文化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構建臺江區文化發展新格局的思路
(一)打造十街文化品牌。結合臺江區現有的街道分布,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十個街道文化品牌。
1、上海街道。依托福建醫科大學、福州文教職業中專學校,打造校園文化一條街,同時以白馬河河岸為軸線,節假日期間,于白馬河中設游船,將上海街道打造成白馬河旅游休閑觀光校園文化街。
2、蒼霞街道。以江濱碼頭堤壩為軸線,集中臺江區各個社區街道零散的廟宇,方便各階層人士進行信仰參拜活動的同時,也形成一條獨具宗教信仰特色的臺江廟宇文化街。
3、后洲街道。依托海峽東岸與西岸共同的人文信仰——陳文龍信仰、張真君信仰,結合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形成海峽兩岸信仰交流文化街。
4、洋中街道。以工人文化宮為主體,橫向聯系區、市直企業,成立工人讀報小組、時事討論組以及其他各類興趣小組,打造臺江企業文化街。
5、茶亭街道。以茶亭公園為中心,依托市老干局、老年大學,開展具有老年特色的文化活動,比如老年健身操、茶亭十番音樂演奏等,打造臺江老年特色文化街。
6、寧化街道。以寶龍城市廣場、萬象城廣場、紅星美凱龍廣場為中心,于節假日期間,舉辦高端品牌營銷節、啤酒文化節以及汽車展銷節等商貿文化活動,打造臺江高尚國際商務街區。
7、義洲街道。依托義洲街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江漁歌,組織開展漁歌對唱、民俗諺語傳唱、民俗歌謠接唱等表演活動,打造臺江漁歌文化休閑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