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區:理論小平臺傳播大道理
理論小平臺,傳播大道理。為實現“黨的創新理論前進一步、理論宣傳普及就跟進一步”的目標,臺江區認真構建包括社區讀報組示范點、精品道德講堂、基層文化活動平臺等“三個十”載體,推出“三個系列”等一批群眾樂于閱讀、易于接受的普及讀物,采用“活”的體系、語言和媒介,實現載體、內容和形式的“三創新”,有效地打通了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的“通道”。
一、堅持“載體創新”,打造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的有效平臺。
臺江區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設計群眾融入科學理論武裝大局的過程和載體,營造了群眾熱情參與并創造性地開展宣傳普及工作的生動局面。通過這些星羅棋布的建在居民群眾身邊的陣地平臺,把黨的創新理論第一時間、“零”距離地送到群眾中去,實現理論在思想指導、輿論引導、政策輔導和情緒疏導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一是整合提升十個社區讀報組示范點。以瀛東社區、奮斗社區、兩街社區等為重點,推進社區居民群眾閱報、讀報、評報、議報活動常態化機制建設。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各讀報組示范點按照高質量、快節奏、多層次、全覆蓋的要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廣大居民群眾,積極推動黨的十八大精神進基層的全面展開,形成多層次參與、多方位介入、多渠道滲透的宣講格局。瀛洲街道瀛東社區讀報組舉辦的臺江區首場黨的十八大精神宣講會吸引眾多社區居民踴躍參加。義州街道奮斗社區讀報組辦在太平里的一棵大榕樹下,老黨員吳可欽等七人用福州方言和身邊的居民群眾分享黨的十八大報告內容,每天都吸引兩三百居民駐足參與。
二是認真打造十個精品道德講堂陣地。以中亭街東社區、十五中學、金斗社區、東南眼科醫院等各類型道德講堂為重點,推進道德講堂的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建設。各道德講堂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內容開展宣講,弘揚誠實守信、孝老愛親、敬業奉獻、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除邀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美德少年”講述先進事跡外,還請社區普通民眾上講堂講道德故事、談道德感悟。同時,依托臺江宣傳網,開設了網絡道德講堂。
三是積極建設十個基層文化惠民平臺。結合臺江區公共文化建設年活動,立足臺江實際,因地制宜地推進民間信仰文化、商業會館文化、傳統音樂文化、群眾舞蹈文化、企業誠信文化、校園和諧文化、老年福樂文化、商務時尚文化、濱江休閑文化、創意創業文化等十大文化惠民平臺建設,不斷增強公共文化事業的活力和創新力,形成百花齊放、特色鮮明的群眾文化新格局。
二、堅持“內容創新”,推出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的通俗讀物。
臺江區通過推出“三個系列”讀物,推出一批針對黨員領導群眾,滿足不同類型群體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樂于閱讀、易于接受的普及讀物。
一是四品系列讀本。加大組織力量,定期編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通俗的讀本內刊等,產生積極影響。區委宣傳部以季為單位,圍繞不同的理論主題編撰學習宣傳讀本。組織動員社科骨干力量,通過座談調研,遴選確定了城市管理、總部經濟、輿情管理、文化建設四個選題。在著手編印該叢書的過程中,積極動員相關部門和單位提交文章作品,同時,以互聯網為陣地平臺,組織若干力量開展大規模的檢索工作。經過前期的收集篩選,召開討論座談會,從幾十篇的文章中遴選出最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的作品,通過壓縮、凝練、整合、組合等,力求每篇文章都反映一個視角、反映一個現狀、突出一個觀點、提供一個藍本、塑造一個典型。目前已經匯編完成包括《品鑒城市管理》、《品讀總部經濟》、《品評輿情管理》、《品悟文化建設》等在內的“四品”系列學習宣傳讀本,供領導干部決策參考和基層理論宣講。該系列讀本每本字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