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文明東道主 臺江區青運志愿服務活動綜述
全國第一屆青年運動會于在福州成功舉辦。為迎接八方來客,展現文明風采,臺江區組建了112支社會志愿服務隊,共招募2100余名志愿者。他們以親切、周到、優質的服務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內涵,展示了“人人當好文明東道主,個個服務精彩青運會”的良好風貌,營造了“文明福州,持續文明”的和諧氛圍。
福州市外籍志愿者引導乘客文明排隊、有序乘車
無分年齡與國界,志愿服務的群眾參與面不斷拓展
為迎接青運會,臺江上下刮起一股“志愿風”。無國界之分、無年齡大小,他們盡己所能,人人爭先,助力青運。
老少志愿者助力青運齊努力。10月27日下午,77歲高齡的黃興泉依伯作為老年社會志愿者代表光榮參加了青運會閉幕式。這位老人是上海街道交通社區白發志愿者服務隊的一員,這支隊伍由18位白發志愿者組成,平均年齡55歲,自9月底以來,開展清潔路面、引導車輛停放、為游客指路、社區巡邏等志愿工作,他們身體力行、盡己所能,為青運會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臺江區各中小學的小小志愿者們也在行動:在青運會火炬傳遞現場,寧化小學志愿者在臺江福碼頭奏響鼓號、精神抖擻的迎接火炬傳遞隊伍的到來;臺三小的小朋友們參加了“紅領巾迎青運”樂器舞蹈展示活動,為青運會志愿者們加油助威;臺二小舉辦了“助力青運,文明添福”志愿服務活動,小學生們進社區關愛社區孤寡老人,送上被子等日用品,以實際行動關懷老人,為青運添福。
外籍志愿者揮灑青春無國界。青運會期間,臺江區近400名公交站臺文明勸導志愿者在早中晚三個高峰時段服務于全區主干道84個公交站點,引導乘客文明排隊、有序乘車,為有需要的市民、游客指路。9位來自醫科大學的外籍志愿者自愿加入河上社區志愿服務隊,他們是來自毛里求斯、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留學生,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在醫科大學公交車站幫助行動不便老人、對街頭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為提升福州城市形象而努力,向廣大市民傳遞更多文明正能量。
加強志愿培訓,提升服務水平
打造專業團隊提升服務效果,志愿服務的內涵不斷深化
加強志愿培訓,提升服務水平。青運前夕,臺江區以點帶面先后開展了近30場志愿服務培訓,培訓內容涵蓋應急救護、骨干志愿者培訓、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等。現場下發了《應急救護知識手冊》、《臺江區(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指導手冊》、《“志愿云”信息系統使用手冊》、《臺江區青運會社會志愿服務工作手冊》、《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乘坐公交車攻略》等培訓材料,在全面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和應急救護知識的同時,明確社會志愿者的工作職責,大力推動青運會社區志愿服務站(點)建設,并通過依托“志愿云”系統開展一系列迎青運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提升青運會社會志愿者的專業服務技能。
文明迎青運,服務進社區。充分發揮社會各類專業機構的技術人才和社會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專業志愿服務隊伍。9月初至9月中旬,臺江區十大專業志愿服務隊深入各個社區開展“文明迎青運 服務進社區”的巡回志愿服務活動,各種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四助”志愿服務隊共捐贈了價值16500元的慰問金和慰問品,幫扶群眾把夢圓;“文體進社區”志愿服務隊舉辦多場社區文藝晚會、親子運動會等妙趣橫生的文體娛樂活動;“科教進社區”志愿服務隊深入社區發放科普手冊500本,宣傳科學常識……此次系列巡回活動以志愿服務形式吸引更多市民關注、支持和參與青運會,在全區掀起新一輪的志愿服務熱潮。
志愿服務進社區
部門推動與網絡化運作相結合,志愿服務的形式日趨規范
青運會的成功舉辦推動我區的志愿服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小型演出到大型活動,從講文明、樹新風拓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社會參與面也逐步擴大,全區逐步形成常態化的志愿服務活動。
推動志愿服務與文明城市建設互相促進。志愿服務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充分發揮志愿者在文明城市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臺江區各有關部門齊心協力推出多場大型志愿服務活動。區委文明辦主辦的“助力青運 文明添福”宣傳活動為志愿者代表贈書,并向全體市民發出文明迎青運的倡議;區婦聯主辦的“垃圾不落地 文明迎青運”宣傳騎行活動營造人人遵守公共文明、自覺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社會氛圍;區文化館文化惠民走進武夷綠洲社區開展“青運靚風采,重陽暖情懷”文藝晚會,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開展并結合道德宣傳、文體活動、敬老助殘等相關內容,進一步提升全區志愿服務工作水平。
實現志愿服務供需的有效對接。臺江區十個街道52個社區加強志愿服務陣地建設,不斷完善志愿者注冊登記情況,目前全區已有2000余名實名認證志愿者。各街道社區依托“志愿云”系統發布志愿服務項目、招募志愿者以及錄入時長,整合志愿服務活動資源,現已開展大大小小十余項志愿服務項目。
下一階段,臺江區將總結此次青運會志愿服務工作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夯實志愿服務制度化的基礎,推動志愿服務向項目化、品牌化、常態化方向逐步深化,倡導志愿精神,傳播志愿文化,建設志愿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