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講福州七夕風俗,講述家庭美德故事
2012年8月14日周二下午,茶亭街道陽光社區“南仙茶攤”民俗講座再次拉開序幕,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陳德仁、陳奮凖、閩劇新秀林丹、鼓西街道的道德講壇宣講專家劉德銓和福州三坊七巷的義務導游宣傳員曾世康等與現場茶友攀講福州七夕風俗以及流傳的福州家庭美德故事,吸引了轄區20多位熱心福州方言俗語的市民參加。福建電視臺和福州晚報的記者也前來采訪。
方老尚未開講,熱心的市民已先聊了起來,有市民說,七夕節在福州是鄰里節,居民當天會送一些蠶豆給鄰居,傳達睦鄰友好之意。過去,如果鄰里之間有過爭吵,在七夕這天送蠶豆給對方,就能化解不滿。另一市民則說,舊時一些福州人將農歷七月初一當做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而農歷七月初七則是鄰里之間互相分食蠶豆的日子。
方老隨后說起了七夕節的福州風俗:七夕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已被廣為接受,但在福州民俗里,還有著“分豆結緣”的特有風俗:每到農歷七月七日,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方老挖掘了七夕的另一層含義,泛化了“結緣”的概念,提出了送一碗蠶豆,交一個朋友的福州鄰里節。“我想每年的‘七夕’,大家若都能記得給鄰居送上一包蠶豆表示友好,一定能改變逐漸淡漠的鄰里關系,我們的城市將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說完七夕節的福州風俗,方老又談起了七夕牛郎織女的經典愛情故事,說到故事中的愛情感化動物喜鵲為之搭橋,方老表示:我們應該勤勞、善待動物、勇敢、真情。而福州傳統的茉莉花茶亦是如此,花茶制作的艱辛和努力,一切芬芳甘甜來自辛勞。人間真情,在于其真,在于其堅。故而彌久,故而感人。
方老休息片刻,又講述起了一個福州美德故事:“三家夾五桶”是福州人用于形容合伙共事不和。據傳早年侯官縣(今閩侯縣的一部分)上街有劉姓小康之家,戶主劉心寬膝下三男均已娶媳。劉家三兄弟手足情深,妯娌和睦,劉心寬夫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三兄弟都添了兒生了女,家口多了,兩老與三房兒媳商量分家的事。老人家把家平分四份,長子劉松按風俗多分一份,但他不要,結果仍按三份分。此事傳開,鄉人鄰里都交口稱贊。按風俗分家要分新水桶。劉心寬請桶匠夾(造)五只水桶,再探兒媳們的心。劉松說我一只桶夠了;老二劉竹說三弟劉梅夫婦身體不好,要兩只桶。劉梅夫婦說:“一只桶扛水豈不更好?”家人聽了啞然無語。
一個下午的時光悠悠滑過,茶攤中的市民對福州七夕習俗有更深的了解,還重溫了福州美德故事,和民俗專家們一起重拾舊聞,借古論今、傳承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攀講會”結束時,茶攤主人翁先生還自掏腰包為現場的市民送上了總共10斤的茉莉花種子和2小袋新制的茉莉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