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聚集南仙茶攤 討論福州地方婚俗
11月21日,雖然從早上起福州就陰雨陣陣,但到了下午,20多名市民又一次聚集在茶亭街道陽光社區的南仙茶攤,發起主題為福州傳統婚俗的討論。“攀講”過程中,市民紛紛講述自己親歷的、聽說過的福州一些地方婚俗。
福州民俗專家陳奮隼老人首先“拋磚引玉”,聊起了傳統婚禮和茶葉的聯系。從前,福州的鳳崗里一帶盛產茉莉花。由于那一帶山勢低矮,故稱“矮山”,發音與福州話中的“會生”諧音,一般也就用來形容女孩子能生養,暗暗符合公婆傳宗接代的心愿。而福州話中的“茶葉”和“文靜”一詞發音接近,所以老福州一般用“茶葉”來形容一個女孩子嫻靜,會持家,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媳婦。陳奮隼老人還與大家分享了福州傳統婚俗中的重要環節——“六禮”。“六禮”中比較有意思的是“納征”這個環節,“納征”通常是指女方家人接收了男方家的聘禮后,回贈禮品的一種禮儀。這些禮品中,包括被當成喜茶的茉莉花茶、口袋里裝現金的嶄新男褲、襪子等。陳奮隼說,因為福州方言中“茶葉”和“文靜”發音相近,因此送喜茶表示新娘子文靜賢淑;口袋里裝著現金的男褲則代表“金銀庫”,祝愿新郎發財;送襪子也是一種祝福,有健康長壽之意。市民林灼官說,福州閩江沿岸曾經有一些船上人家,他們的婚俗更加奇特,而且都在水上進行。有些船上人家,在女兒出嫁前三天,會在船上吟唱一些傳統民謠,后來慢慢演變為一種哭嫁習俗,目的也是讓新娘子不忘娘家恩情。船上人家大多比較拮據,沒錢在岸上大擺酒宴,于是在自家船上釀制青紅酒,與過往船只上的人們分享。
說到喜娘,現場氣氛更是熱烈。一些老人認為,喜娘在婚禮中十分重要,她要引領新娘完成從女兒到媳婦的轉變。在福州俗語中常用“沒有喜娘就會上轎”形容一個女孩子很輕浮隨便,可見喜娘在婚嫁當天的“總指揮”的地位。主持過數百場婚禮的福州金牌喜娘喜娘林沁見識過各種各樣的婚俗,她說印象最深的是閩侯縣的“梁上懸褲”婚俗。林沁回憶說,這種婚俗出現在閩侯上街鎮,女兒出嫁時,娘家人會在房屋正廳的主梁上掛起一條嶄新的男式西褲。原來,因為褲與庫在福州方言中是諧音,這條褲子象征著娘家人的“財庫”。“……橄欖啊,甜又甜,新人新郎蜜月賽神仙”,在觀眾的熱情邀請下,喜娘林蘇和林沁共同演唱了福州話歌曲《青橄欖》。歌詞將福州的名果青橄欖的七年成果、色香味俱全用來形容新郎新娘忠貞不渝的愛情,在場的老人紛紛豎起大拇指大贊歌曲有十足的“橄欖味”。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陳奮隼老人說,喜娘要適應不同鄉里的習俗,隨機應變。福州的幾位金牌喜娘能夠出口成章,同時又會作詩作詞,內容應景、高雅,質素相當高,的確為婚禮氣氛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一個下午的時光悠悠滑過,茶攤中的市民和民俗專家們一起了解了福州地方婚俗。“攀講會”結束時,茶攤主人翁先生還自掏腰包為現場的市民送上了每人2小袋新制的茉莉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