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拆遷前 吃頓團圓飯
|
||
|
||
|
上下杭大雜院里,鄰里相處幾十年,搬遷后或許從此天各一方
“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一位40多歲的大姐站起來舉杯高呼,眾人附和叫“好啊!”。
昨天中午12時許,在福州臺江區上杭路166號的大雜院里,幾戶人家湊在一起吃了一頓中午飯,他們說這可能是最后一頓團圓飯。從今天開始,鄰居們陸續開始搬遷,或許從此天各一方。
“這是多年以前單位分的老公房,住了近60年了,從小鬼住到老頭子了。”頭發幾乎全白的雜院住戶潘依伯感慨道。
眾人合伙炒了一桌子福州菜
昨天中午的一桌子菜的制作,前來參加團圓宴的4、5家共10多個人都有參與,炒的也都是傳統的福州菜,大家都很愛吃。白灼蝦、炸排骨、荔枝肉、老鴨湯等,還有用大塑料瓶子裝的自家釀的酒。
“快點過來吃啊!怎么上桌子吃飯的都是女士?男人們在哪里?”開飯了,很多男士還在忙著炒青菜、煮雞湯鴨湯,女士們打趣道。
老居民潘依伯說,這座房子里住了大約10多戶人家,有幾十號人。現在年輕人大多搬了出去,中年人和老年人還住在這里,因為有些人中午不回家吃飯,每家每戶晚上吃飯的時間也不一樣,所以昨天只湊齊了10多個人,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鄰里相處最短的也有20年
據潘依伯回憶,他的鄰居們相處時間最短的也有20年左右了。每家每戶占據幾間小屋子,有上下樓,各自有各自的水電表,每天互相串門誰家有個大小事也很公開。
“住在一起幾十年,多少都有點口角。”潘依伯笑著說,“事情都很小,無非是孩子打架,你家的狗咬了他家的貓。”潘依伯笑著說,總體來說大家都很和睦。
這里的雜院人家還保留著原始的村落文化,鄰里之間誰家有好吃的都會拿出來分享。現場一位50多歲的大姐告訴我們:“鄰里這么多年,端著碗串門蹭吃是常有的事情,熟悉到誰家炒菜放多少鹽都知道,親戚都沒這么親。”
這種和睦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聽聞此處要拆遷,昨天有很多裝修公司的工作人員上門詢問是否有新房需要裝修,潘依伯在門口第一個見到了這些人,他說自己不需要,但是朝鄰居們大喊:“裝修有要的沒?”很快幾戶人家探出頭來。
而昨天吃團圓飯的還不只這一個大雜院,附近前來觀望的一些老街坊告訴我們,他們院里也剛剛吃完,并熱情地邀請我們去坐一坐。“老房子住著很涼快,又有水井,夏天都不用開空調的。”語氣中帶著萬分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