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藤伯的上下杭情結(jié)
“城廓南有市,燈火夜眠遲”,這是當(dāng)年以商業(yè)繁華聞名的古老街區(qū)上下杭的寫照。婆奶巷、湯房巷、油巷、彩氣弄……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隨著時光流逝,往日的繁華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留下的是褪盡華彩的老街、古樸的屋子和那些老手藝。如今,上下杭?xì)v史文化街區(qū)房屋征收,那些堅守大半輩子的老藝人面臨搬遷,心中充滿不舍。柯藤伯便是其中一位。
上杭路71號,這座老宅的墻上和屋前空地上,擺著八九把樣式不同的藤椅,這里就是80歲的老手藝者柯藤伯的家。
昨日上午,記者看到,柯藤伯的家門外聚了好幾位老街坊,大家坐在一起閑話家常,討論著以后要搬到哪兒去,一邊也看著眼前人來車往。原本安靜的小巷子,此時顯得有些喧鬧,車子的引擎聲不斷,有人已經(jīng)開始搬家。柯藤伯則是靜靜站在自家門前,望著小巷,想著自己的心事(如圖)。
柯藤伯名叫柯孔德,因為編制藤椅的手藝精湛,鄰里都喊他“藤伯”。柯藤伯從18歲開始學(xué)藝,在上杭路住了幾十年,一直從事這個行當(dāng)。每天早晨起來,柯藤伯便擺出藤椅開店,一直到晚上才關(guān)門。最近一段時間,柯藤伯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家門口的人和車變多了,來買藤椅的人也多了。他知道,這是因為上下杭房屋征收。“這把藤椅多少錢啊?”記者采訪時,不時有顧客來問價。“因為快搬走了,很多老主顧特意過來,有的再買把藤椅,有的問以后店會搬到哪里,拿張名片,也有的是新客人,他們慕名而來看一看。”柯藤伯的兒子說,最近一段時間,名片發(fā)得很快,一大疊名片都不夠發(fā)。
說起搬家的事,柯藤伯的話里充滿不舍,“住了幾十年,不管是對這地方還是對老街坊,感情都很深,空閑時熟悉的街坊攢三聚五地下棋、打牌……”
記者看到,柯藤伯一會兒擺弄藤椅,一會兒又整理屋子,他還借來一輛電動車,在門前道路上兜了一圈。“老人家以前就會騎電動車,現(xiàn)在說想買一輛,方便以后出門,可以常回來看看。”柯藤伯的兒子說道。“幾十年的手藝,干活干習(xí)慣了,不想停下來。”柯藤伯如今還在制作藤椅,他的兒子們則在考慮以后換址重新開店的事,“既要考慮地點,也要考慮租金,幾兄弟在討論這件事,我們都希望這門老手藝可以繼續(xù)傳下去”。“手工作坊利潤低,外面的店租很貴,要是入不敷出,只好不開店了。還是這里好,自己家不需要租金。”老人說完這番話,也沒有再多的抱怨,更多的是對上下杭的留戀和對老手藝失傳的擔(dān)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