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杭老姊妹
|
||
|
||
|
||
|
||
|
||
|
她們有著各自的人生軌跡,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年輕時,都在服務社當學徒,掌握了一門好手藝。服務社“消失”后,她們靠自己精湛的手藝和樸實的人格,贏得街坊四鄰的尊重與愛戴。
曾在臺江修車服務社工作過的李依姆,靠著手藝,守在下杭30多年。一間不足兩平米的倉庫里堆滿各種工具,但她的大腦似乎安裝了定位系統,總能清楚記得每樣工具的位置。充氣管、扳手、手鉗、機油罐……不費吹灰之力,她都能找到。
來這修自行車的幾乎都是街坊鄰居。無論什么疑難雜癥,她都給修得“服服帖帖”。今年72歲的她,干過卸車輪、換車胎、修鏈條、上機油等事情。一根輻條,她只要看上一眼,就知道截多少合適。手起鋼線落地,插進鋼圈,不差毫厘。
在附近教書的陳老師是李依姆的常客,“她修車技術好,性格爽朗,價格公道。來這修車,心情舒暢。”每次給客人修完車,李依姆總會大聲感恩:“謝謝照顧!”
收攤后的李依姆,騎著自行車回家,在街角處她總會停下來,因為這有她的好姐妹——王依姆。
今年70歲的王依姆在下杭路與隆平路交叉拐角處獨自經營理發店21年,少女時代的她在臺江飲服公司學理發,理發生涯至今已有50多年了。店內相當樸素簡陋,掉漆的木桌上放著一只小噴霧器、一把梳子、一把剪刀、一個電推子和一把電吹風。小店雖沒有名字,名氣卻不輸大發廊。“我的顧客不僅有街坊鄰居,還有從鼓樓、金山等地慕名而來的?!?/p>
客人進來后,王依姆給客人圍上圍布,先后拿起剪刀以及電推子,一番“耕耘”之后,客人的發型逐漸凸顯。在物價飛漲的時代,王依姆似乎完全與“市場脫軌”,多年來,價格從未變過。男性5元,女性4元,這是下杭路上最便宜的。
下杭路面臨拆遷,所有的住戶都在為今后的日子做打算。沒有老伴,更無子女的李依姆打算搬到新房之后就“退休”,“搬家之后,街坊鄰居們可能都分散了,我的修車鋪也沒什么存在的必要了。”李依姆似乎有些傷感。王依姆則打算繼續理發,新店開在幫洲同德路。盡管兒女們心疼她,可是她閑不下來,她說要理到自己拿不動剪刀為止。
她們,伴著下杭,存在著。曾經,下杭是她們的一片天;如今,她們倒數著在這的每一天;未來,她們終將成為下杭一段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