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福樂家園:為“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位于河下街37號的臺江區福樂家園,開園近5年來,通過開展專業化、個性化服務,讓關愛的陽光照進每一位智障人士心靈,還生命以健康,還家庭以幸福,為“折翼天使”構建了溫馨之家,為他們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高度贊揚。在近日舉行的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福樂家園被評為“殘疾人之家”。
■記者王玉萍/文鄭帥/攝
通訊員林言枝
“折翼天使”踏上自強之路
走進福樂家園,一股溫馨之風撲面而來:幾十名智障人士圍坐在桌前,認真制作工藝品。見有人來訪,他們熱情地打著招呼:“叔叔好!阿姨好!”音樂響起,在老師的帶動下,他們起身排好隊,跟著節奏跳起了舞。
隊伍中,身高超過一米八的陳源很顯眼。看著兒子的優秀表現,想著近年來發生在他身上的顯著變化,家住臺江區蒼霞街道的徐女士,不禁露出了笑容。
20多年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陳源被確診為智力殘三級。因智商不好,他在生活上幾乎不能自理,也上不了正常的學校。“我就這一個孩子,想不明白他怎么就患上了智障。”徐女士回憶說,因自己和愛人要上班,陳源的童年多是和體弱多病的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他走路駝著背耷拉著頭,動不動就撞到墻上,家里為他操碎了心。”
2009年,作為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的臺江區福樂家園正式創辦,接收的都是患有智障的孩子。徐女士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將兒子送了進去。
隨后幾年,陳源身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半年后他就能獨立往返于福樂家園和家里,學會了說普通話,基本能應付日常事務,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了,回到家還幫我做一些家務。2011年前后,陳源還在一家公司上了7個多月的班……”最讓徐女士欣慰的是,兒子還能慢慢跟自己溝通和交流了。“前些天,我問他媽媽老了身體不好怎么辦?他回答說‘媽媽放心,你就我一個兒子,我會照顧你的’。”兒子的貼心話讓她當場淚崩。
從無法獨自行走到可以獨立坐車或走路回家,從依賴父母照顧到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從孤僻自卑到樂觀開朗,從排斥人群到愿意接觸社會甚至工作,在臺江區福樂家園,越來越多的智障人士走上了自強之路。開園近5年來,入駐這里的智障人士已達到33名,年紀最大的33歲,最小的只有16歲。目前,已有13名成員成功走向社會。
愛心澆灌撐起夢想的藍天
智障人士開朗自信地成長離不開老師和管理人員的艱辛付出。福樂家園里的老師們把智障孩子視同己出,從穿衣到吃飯,從個人衛生到生活習慣,從接人待物到與人交往,從上課學習到午間休息,從早晨報到到傍晚下課,不厭其煩地傳授基本的生活知識和手工技能,點點滴滴關心愛護,每一個細節都細致入微。
臺江區福樂家園只有三位老師,分別是袁淑貞、吳天美和王明珠,都已年過五旬。“我們學的都不是特殊教育,家園剛開辦時,大家都沒有經驗,常常是上網下載一些特教知識,現學現用。”園長袁淑貞告訴記者,幾年下來,她們總結了不少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待孩子們一定要有愛心。
愛的路上永不停歇
袁淑貞說,開辦福樂家園的根本目的是讓智障孩子能夠通過學習、訓練促進康復,提高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融入社會的能力,最終走上社會,自食其力。為此,家園特地開設了居家自理、手工制作、職業適應等課程,建立了“微型”超市、愛心商店、福樂娃餐廳等特色訓練項目,還與企業合作開展來料加工,讓孩子們多學手藝。
為了把特奧訓練和文化娛樂活動有機地融入學習生活中,老師們還經常自行編排一些反映福樂家園生活的小節目,活躍氣氛,使智障學員在活動中感受到溫馨和快樂。
“智障孩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需要用愛去撫慰的群體。”袁淑貞坦言,照顧這些孩子,遠比她自己想象的要累、要更有耐心,但每次看到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點滴變化,看到家長臉上露出的笑容,她就覺得非常值。
“2010年,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到福樂家園視察時題寫了‘發揚愛的精神’,這也是我們的座右銘,我有信心一直將這份事業堅持做下去。”袁淑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