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少年“變形記”
14歲的小智(化名)參與臺江鯤鵬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彩虹下的約定——彩虹驛站志愿者服務項目”已經滿月。如果是一個月前,他怎么也不會相信,脾氣火爆的自己會在公共場合照顧小孩。近日,一場親子趣味運動會在臺江蒼霞新城嘉興苑舉辦,志愿者小智與一名落單的小男孩組成了場上最年輕的“親子”組合,并順利完成了比賽。
叛逆少年加入志愿服務活動
小智是臺江一所中學的初二學生,一度與不良青年走得很近。今年3月,小智在一次斗毆中受了傷,被同伴帶到鯤鵬駐校社工的辦公室上藥。
那次受傷后,小智不愿意回家,與學校也斷了聯系。“他在朋友的出租屋里住了一個星期。”社工洪琳說。結束后,小智問:“這卷紙巾能不能送給我?洗頭沒有東西擦干。”洪琳這才知道,當時小智的生活狀態很糟糕。“住在出租屋里,沒有床,沒有洗漱用品,沒有錢。”洪琳告訴記者,為了生存,小智只能跟同伙去偷竊,心里卻備受煎熬。
接下來,鯤鵬頻頻邀請小智參加志愿活動。“以這種方式給他生活補貼,創造機會建立關系。”洪琳說,他們同時還跟家長、學校做了協調工作。如今,小智回歸課堂,還正式加入了彩虹青少年志愿服務隊。
外展社工深夜出入不良場所
鯤鵬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劉安娟介紹,“彩虹驛站志愿者服務項目”是以14周歲~25周歲在校的行為問題學生和公、檢、法、司部門轉介的涉罪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引導和鼓勵他們成為志愿者,給邊緣青少年“去標簽化”,并最終實現自我成長。2014年,由這些邊緣青少年組成的彩虹青少年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了。
洪琳是該項目的核心骨干,被青少年親切地稱為“彩虹姐”。“社工中還有‘火星姐’‘標兵哥’,這些代號拉近了我們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洪琳說,邊緣青少年的戒備心很強,要轉化他們,說教是沒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進他們的生活。
每次開展外展服務,每名社工都要出入不良場所,到邊緣青少年經常聚集的環境中,主動與他們接觸并建立關系。“我甚至要半夜三更出入溜冰場,把我的服務對象帶回家。”洪琳說。
此外,社工們還經常請彩虹隊員吃飯、看電影。“有時,他們還會叫上一群朋友來,我就像黑幫大姐大一樣。”洪琳笑稱,不少彩虹隊員與社工已經是“稱兄道弟”的關系了。
獲評全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不同情況的服務對象,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矯正。”洪琳說,小明(化名)就是個典型例子。一年多前,小明持械聚眾斗毆被判緩刑,由司法所轉介到鯤鵬進行矯正。“小明生活優裕,揮霍成性,很難轉變。”鯤鵬安排他參加了給流浪者做漢堡、關愛兒童福利院等大量志愿者活動,讓小明體驗了與以往不同的生活,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慢慢回歸正軌。如今,小明順利考上大學,還當上了學生會主席。
“除了沖動、暴躁,許多青少年本質是善良的。”洪琳說,這些青少年在社會上幾乎得不到同情和尊重,如果能成功轉化,哪怕只有一例,也值得。
據統計,彩虹青少年志愿服務團隊先后參與了“關愛福利院兒童”“關愛流浪人員”“關愛隨遷人員子女”“閑散青少年互動”等項目活動30多場次,服務超過5000人次。同時,鯤鵬引入“時間銀行”循環轉換機制累積志愿服務時數,用以兌換物資,參加技能培訓。
今年3月,在福州市2016年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推進會上,“彩虹下的約定——彩虹驛站志愿者服務項目”獲評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