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福建兩省首個葫蘆絲聯合教學基地落戶交通路小學 榕城吹起了“最炫民族風”
昨日晨會時分,記者一踏入福州交通路小學的校園,立刻就被一串悠揚的葫蘆絲樂聲給吸引了:操場上,1000余名穿著不同民族服裝的孩子們正在齊奏一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一會兒“傣族”方塊吹,一會兒“景頗族”相和,音律波動起伏,不知不覺把聽眾帶入“孔雀之鄉”——云南傣家,穿越竹林,體會林間的自由,令人陶醉,回味無窮。
葫蘆絲是云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昨日,云南、福建兩省民族管弦樂協會等部門組織的首個葫蘆絲聯合教學基地落戶交通路小學。此前,利用短短十幾天時間,來自云南的葫蘆絲演奏家們幫助交通路小學500多名孩子“速成”排演了這個“民族藝術課程大展演”的精彩節目。
“葫蘆絲入門快,攜帶也方便,十分適合在校園普及推廣。”交通路小學的江杰華校長透露,他想把葫蘆絲引入音樂課堂的想法由來已久。他告訴記者,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要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交通路小學也一直致力于打造“體育、藝術2+1項目”,健體、學藝、啟心智,在交通路小學游泳、象棋特色項目已取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引進葫蘆絲課程,提高藝術素養,讓學生掌握一門終身相伴的樂器。
今年初,他偶然結識了福建省優秀青年葫蘆絲巴烏演奏家、省民族管弦樂協會理事翁惠娜老師。“翁老師長期致力于葫蘆絲巴烏文化藝術的推廣與傳播,積極弘揚民族文化藝術,剛好趕上了省際藝術教育交流的好時機。”上半年,學校建立了葫蘆絲百人社團,沒想到家長比校領導們還積極,百人社團目前已經發展為五百多人。聯合教學基地建立后,葫蘆絲將引入每個班的音樂課堂,成為校本課程的一部分,特別在起始年段,要讓每一個走進交小的學生能吹奏葫蘆絲,一二年后達到千人目標,五年內實現全員覆蓋。江校長笑稱自己是葫蘆絲的“高齡學員”,他和孩子們同時起步,“我想作為一所葫蘆絲特色校的校長,帶好頭,學好樂器,也是一種助力,同時,也增加點藝術細胞,一舉多得。”
503班鄭昕弢同學覺得學習葫蘆絲是培養一種興趣。在他看來,鋼琴、吉他“太吵”,葫蘆絲的聲音特別悠揚,特別舒服,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吹奏《打水姑娘》時,感覺面前有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兩岸綠樹成蔭,恍若仙境,讓人如入仙境。
昕弢學習葫蘆絲已經一年多了,雖然程度已經達到一定的級別,但身為高中教師的昕弢媽媽認為關鍵在于興趣的培養,藝術的熏陶,素質的提升,所以尚未讓他參與考級。他告訴記者,學習葫蘆絲也不是一帆風順。一開始,低音的“5”吹不出來,因為這需要很弱的氣息控制。如果太用力,就吹成中音了,不用力,聲音發不出,左右為難。“每天有空的時候,他就拿一張小紙片不斷地吹,讓紙片微微顫動,不間斷,保持一定的顫動幅度。這很難,有時練得氣都接不上來,兩腮酸痛。”昕弢媽媽說,半個多月過去,孩子攻克了這個難關,還磨練了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