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網友親切稱為“人工紅綠燈”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在尤溪洲大橋江濱西大道下橋處,都能看到一名協管員,汗流浹背地在車流中穿行。他啞著嗓子,一會提醒車輛“稍微等等”,一會指揮電動車停下“讓車先走”。
他叫林興仁,在這個被市民吐槽“設計太不合理”的尤溪洲大橋橋頭,當了3年協管員。他設計過帶滾輪的護欄,用自己獨有的交通指揮手勢,讓北橋頭少了一些危險,多了幾分秩序,被不少網友親切地稱為“人工紅綠燈”。讓人頭疼的橋頭他獨自干了三年
記者從臺江區交警大隊了解到,因一些遺留問題,尤溪洲大橋的設計本是只給機動車通行,隨著非機動車的增加,問題日益突出,也讓相關部門頭疼。若在江濱西大道下橋處設置紅綠燈,與三縣洲大橋處的紅綠燈距離太近,容易交通堵塞;若設置斑馬線,市民過馬路后面對的是堤壩式的下坡綠化帶,根本沒有非機動車道可走。
57歲的協管員林興仁就在這個令人頭疼的路口獨自工作了3年。昨日17時許,記者在現場看到,林興仁的警輔制服全部汗濕,他攔住排成長龍的小車,看司機有點著急,啞著嗓子通過麥克風大聲安撫:“他們等很久了,你們稍微再等等。”他也會對電動車騎手說:“稍等稍等,讓小車先過。”高峰時段,不到30秒車輛就排成長隊,5分鐘內,他需要來回奔走六七趟,不停揮動雙手指揮。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在他的管理下井然有序。
設計護欄發明手勢
保障安全通行
因道路沒設置紅綠燈,剛開始指揮時,許多機動車都不服管,常有機動車司機試圖闖行,還停車后下車厲聲指責:“沒紅綠燈,你憑什么攔我!”
“剛開始最累,可這事總得有人做。”林興仁和對方擺事實講道理:“小車走走,電動車再走走,誰都有急事,但再著急,也要安全。”
林興仁還自己設計了一些交通手勢:“有時前面的汽車停下來,后面的汽車不明白原因,按喇叭催促。”林興仁就踮起腳尖,舉高戴著手套的雙手使勁揮動,示意后面的車輛別按喇叭。
兩年前,林興仁制作了底下安裝滾輪的護欄,放在非機動車道的下橋處,等小車通行完畢,就推開滾輪護欄,讓電動車通行。“那會兒非機動車還不算多,我可以通過推移護欄,管理非機動車。”
隨著金山片區的快速發展,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數量猛增,帶滾輪的護欄有點不夠用了,林興仁就向交警科設大隊設施科申請,撤掉了引橋處的最后一截護欄,加寬非機動車道出口的寬度,方便非機動車通行。
網友贊他“人工紅綠燈”
每天7時到10時以及17時到19時的交通高峰時段是林興仁的工作時間。3年來,他一個人在這個路口指揮,卻幾乎沒請過假。“這個路口如果不維持,會亂套的。”
在路口指揮久了,市民看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維持秩序,也都服氣了,慢慢地都聽他的指揮了。
看到林興仁辛苦,不少市民覺得心疼,常有人送水、送水果、送手套。林興仁的擴音喇叭,也是今年初一名熱心市民送的。“是個20多歲的姑娘,聽到我的聲音喊啞了,說用這個會好點。”
而網友“double愛呀”也關注到林興仁的用心和認真。她在微博中稱贊道:“如果沒有他,這個地方的交通就癱瘓了,簡直就是人工紅綠燈。”
不少人問他:“工作為什么這么賣力?”“大家安全回家,我也放心回家。”昨日19時30分,華燈初上,車輛漸少,林興仁迎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往家走去,樸實的黑臉笑得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