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將按照原建筑風格修繕
上下杭將按照原建筑風格修繕,包括室內外任何一件裝飾品,這是記者昨日走訪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時獲悉的。若原建筑裝飾裝修構件已遺失,將參考歷史史書、后代傳人記憶、歷史專家等資料相結合。
A 石板上的雕刻工藝是清末傳承下來的
74處建筑物,其中古民居占54處。例如,上杭路102號古民居,大門是一扇木質雙開門。初看大門不顯特色,但是在該建筑內的居民陳大媽告訴記者,“大門沒什么特別的,但大門兩側的四塊石板可是寶。其石板材料類似現代大理石,石板密度極高,在當年是罕見的建筑材料,同時配上清末傳承下來的雕刻工藝,導致曾有市民對這四塊石板出價千萬元。”原來,上杭路102號在“文革”前是資本家的布行,主要是用于經營布匹生意的場所,“文革”后資本家被打倒,該建筑就成了國家的倉庫,至上世紀70年代初,陸續就有普通居民入住,成為現在的民宅。
“只要門口墻面離地1米距離設有窗戶的,說明這家曾經就是經營零售行業的。”致遠藥行舊址老住戶王大媽介紹,以前商業交易不像現在,那時候商鋪經營的商品也相對單一,顧客只能站在窗前購買商品。“此做法也是防止搶劫等,解放前治安沒有現在好,如果出現土匪什么的,報官都難。”王大媽說。
B 大部分建筑內部被破壞嚴重
上杭路102號住戶陳大媽告訴記者,大約上世紀80年代,這邊最多的時候住過10戶人家,每戶都在里面搶占自己空間加蓋房間。同樣,萬隆弄4號古民居室內甚至用現代建筑完全改變原貌,僅剩大門上側的橫梁雕刻的花紋。據上下杭拆遷指揮部相關負責人稱,在前期對古建筑調查的時候就發現,不僅是這74處建筑物,甚至是被列為省、市、區等級別的建筑,無一處是未被損壞保留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古建筑被改變的途徑都類似。“由于這一街區,后來入住的居民非常多,而建筑都是當年商人聚集區,單體建筑面積都相對大無法滿足后期居民。所以不少建筑后期室內都有增加房間現象。”該負責人介紹,同時這些建筑物都是有歷史年代的建筑,從牢固性而言很多是危房,居民為了安全,對建筑的脊梁、承重柱以及屋頂后期都修改過。
但是,針對這些被大量改變原貌的建筑,該負責人表示,目前一期修繕工程已由有相應修繕資質的保護單位,以招投標的形式進行修繕。“只要是被列為保護的建筑,整個建筑必須按照原建筑風貌進行修繕,包括室內外任何一件裝飾品。”該負責人稱,若原建筑裝飾裝修構件已遺失,將參考歷史史書、后代傳人記憶、歷史專家等資料相結合。
相關新聞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內嚴禁收廢品者進入“工作”
本報訊(記者吳靜見習記者林鴻胤文/圖)3日有關部門公布上下杭74處建筑物將受特殊保護。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部分建筑已進駐工程隊對其進行修復保護。同時,為了歷史文化街區建筑物的完整性,該區目前已拒絕廢品回收者進入街區。
記者從上下杭拆遷指揮部了解到,目前這些施工者只是普通的建筑水泥工。“我們指定建筑物,對建筑物保護也是最初級,就是新增一墻面起防護作用。
至于建筑物的具體保護需有資質的文物保護單位進駐,按照相關的《保護條例》專業施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對街區建筑修繕的初步方案已定。
此外,記者發現,早在一個月前廢品回收者扎堆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昨日只見部分住戶在忙碌地搬家。“現在除了原住戶可以搬運東西出街區,任何市民不得從此帶物品出去。”現場一名巡邏保安告訴記者,由于日前發生過文物差點遺失事件,指揮部要求廢品回收者不得進入街區。
再說了,現在這邊的原住戶已基本簽約完畢,甚至80%以上住戶陸續搬出街區,可回收的廢品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