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
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這樣概括“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讀懂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可以更好讀懂轉型中的中國,而且有利于準確把握未來中國。
新理念 新表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50多次提到“五大發展理念”中的某一方面,涉及經濟、民生、生態、科技等多個領域;而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作為整體概念出現后,習近平則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等多個重要場合,先后10余次提及“五大發展理念”。在重慶調研時,習近平給五大發展理念中的每一個詞語都配上了一個動詞: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習近平指出,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
五大發展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如今,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引領當下中國發展實踐的“指揮棒”,考驗著各級干部能否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新態勢 新思路
2015,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則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歷史時刻。用習近平的話說,五大發展理念就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
從內部看,中國迎來“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傳統高投入、高能耗的發展模式的邊際效應在遞減,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問題也在增加;從外部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高出口對經濟的拉動減弱,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則在加劇,需要通過新的發展模式提升競爭力。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中國變得更好。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解決當下問題的一時之計,更是推動中國長遠發展的戰略謀劃。
新任務 新實踐
要貫徹好這樣的理念,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
創新。中國雖然已是制造業大國、貿易第一大國,但并非制造和貿易的強國。國人奔赴海外購買物品,就給中國提出了非常現實的創新要求;而在日用高科技領域,中國也依然缺乏最前沿的技術和革命性的創新。因此,無論“互聯網+”、大數據還是“中國制造2025”,都是為了解決原創不足問題而提出的長遠計劃。
綠色。整個大北方的霧霾,土壤、水、重金屬污染等,也是考驗中國的重大課題。談到長江經濟帶,習近平專門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史上最嚴環保法的出臺,也是要在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之前取得兼顧和平衡。
開放。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需要在許多層面與世界接軌。在中國,在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地區率先進行自貿區“壓力測試”;“一帶一路”、亞投行、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則體現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承擔大國責任、共建命運共同體的決心,不僅有經濟合作,更有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各領域合作。
當“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在全黨全社會蔚然成風,我們必然可以期許一個更好、更健康,也更有活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