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打擊非法集資
1、什么是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其他債券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進行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
2、非法集資有什么特征?
(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包括沒有批準權限的部門批準的集資以及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超越權限批準的集資。
(2)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還包括以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會不定的對象募集資金,即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
(4)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性質。
3、非法集資的常見手段有哪些?
答:通常來說有以下幾種形式
(1)承諾高額回報。不法分子為吸引群眾上當受騙,往往編造“天上掉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通過暴利引誘許諾投資者高額回報。為了騙取更多的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者在集資初期,往往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待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后,便秘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使集資參與者遭受經濟損失。
(2)編造虛假項目或訂立陷阱合同,一步步將群眾騙入泥潭。不法分子大多通過注冊合法的公司或企業,打著響應國家產業政策、支持新農建設、買踐“經濟學理論”等旗號,經營項目由傳統的種植、培、養殖待業發展到高新技術開發、集資建房、投資入股、售后返租等內容,以訂立合同為幌子,編造虛假項目,承諾高額固定收益,騙取社會公眾投資。有的不法分子假借委托理財名義,故意混淆投資理財概念,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基金、網絡炒匯、電子商務等新名詞迷惑社會公眾,承諾穩定高額回報,欺騙社會公眾投資。
(3)混淆投資理財概念,讓群眾在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前失去判斷。不法分子有的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基金、網絡炒匯等新的名詞迷惑群眾,假稱為新的投資工具或金融產品;有的利用專賣、代理、加盟連鎖、消費增值返利、電子商務等新的經營方式為幌子,欺騙群眾投資。
(4)裝點門面,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應騙取群眾信任。為給犯罪活動披上合法外衣,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辦理完備的工商執照、稅務登記等手續,以實際經營活動掩蓋其非法目的。一些公司采取在豪華寫字樓租賃辦公地點,聘請名人作廣告等加大宣傳,騙取群眾的信任。有的利用曾是信貸員人頭熟、關系多等身份優勢騙取群眾信任。
(5)利用網絡,通過虛擬空間實施犯罪、逃避打擊。不法分子租用境外服務器設立網站或設在異地,發展人頭一般用代號或網名。有的還通過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和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傳播虛假信息,誘騙群眾上當。一旦被查,便以下線不按規則操作等為名,迅速關閉網站,攜款潛逃。在潛逃前還發布所謂通告,要下線人員記住自己的業績,承諾日后重新返利,借此來穩住受騙群眾。
(6)利用精神、人身強制或親情誘騙,不斷擴大受害群體。許多非法集資參與者都是在親戚、朋友的低風險、高回報勸說下參與的。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親戚、朋友同鄉等關系,以高額利息誘惑,非法獲取資金。有些已經加入的傳銷人員,在傳銷組織的精神洗腦或人身強制下,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業績、不惜利用親情、地緣關系拉攏親朋、同學或鄰居加入,有的連自己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不放過,造成親情反目,導致人間悲劇。
4、非法集資有哪些危害?
一是非法集資使參與者遭受經濟損失。非法集資犯罪分子通過欺騙手段聚集資金后,任意揮霍、浪費、轉移或者非法占有,參與者很難收回資金,嚴重者甚至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二是非法集資嚴重干擾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極易引發社會風險。
三是非法集資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嚴重影響社會和諧。非法集資往往集資規模大、人員多,資金兌付比例低,處置難度大,容易引發大量社會治安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5、非法集資給我們什么警示?
非法集資通常采用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具有一定的誘惑性和欺騙性。面對非法集資的陷阱,我們要做到:
(1)對高息誘餌不動心。每當遇上諸如此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千萬得悠著點兒,更不能因為看到別人發了財眼紅,抵擋不住誘惑盲目跟風。
(2)對老板“實力”不崇拜。有些老板花費巨資做廣告、買頭銜、搞宣傳,用光鮮的“企業形象”忽悠和迷惑群眾。因此不能被某些企業天花亂墜的自吹自擂所迷惑。
(3)對“官方”背景不迷信。在非法集資活動中,某些政府官員的參與或者假借官員名義、編造官方背景往往更容易蠱惑群眾。因此要切記:官員未必就代表官方,有官員參與并不等于就是合法融資活動。
(4)對熟人“熱心”不輕信。非法集資大多借助傳銷手段,由于多是親戚、朋友、熟人介紹、推銷,一方面,容易取得信任;另一方面,礙于面子也不便推辭,這種方式更容易在民間滲透,危害也更廣。因此,面對熟人的好心和善意推銷,得多長個心眼兒。
(5)對大眾行為不盲從。在公開審理的非法集資案件中,就有個別市約90%的家庭參與了非法集資。不少人參與集資的原因是看到他人參與且獲得了高額利潤,于是紛紛加入,甚至借錢參與。這是盲目從眾的心理,既沒有考察被投資企業和項目的實際情況,也沒有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往往付出慘重的代價。
6、常見金融網絡安全風險有哪些?
(1)網絡釣魚。是指不法分子通過大量發送聲稱來自于銀行或其他知名機構的欺騙性垃圾郵件或短信、即時通訊信息等,引誘收信人給出敏感信息(如用戶名、口令、帳號ID或信用卡詳細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假冒受害者進行欺詐性金融交易,從而獲得經濟利益。受害者經常遭受顯著的經濟損失或全部個人信息被竊取并用于犯罪的目的。
(2)木馬病毒。是一種基于遠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它通常會偽裝成程序包、壓縮文件、圖片、視頻等形式,通過網頁、郵件等渠道引誘用戶下載安裝,如果用戶打開了此類木馬程序,用戶的電腦或手機等電子設備便會被編寫木馬程序的不法分子所控制,從而造成信息文件被修改或竊取、電子賬戶資金被盜用等危害。
(3)社交陷阱。是指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社會工程學手段獲取持卡人個人信息,并通過一些重要信息盜用持卡人賬戶資金的網絡詐騙方式。
(4)偽基站。一般由主機和筆記本電腦組成,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能搜取設備周圍一定范圍內的手機卡信息,并通過偽裝成運營商的基站,冒充任意的手機號碼強行向用戶手機發送詐騙、廣告推銷等短信息。
(5)信息泄露。目前某些中小網站的安全防護能力較弱,容易遭到黑客攻擊,不少注冊用戶的用戶名和密碼便因此泄露。而如果用戶的支付賬戶設置了相同的用戶名和密碼,則極易發生盜用。
7、如何提升金融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1)使用經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網銀證書,建議同時開通USBKey和短信口令功能。
(2)開通短信口令時,務必確認接收短信的手機號碼為本人手機號碼。
(3)不要輕信手機接收到的中獎、貸款等短信、電話和非銀行官方網站上的任何信息。
(4)不要輕信假公安、假警官、假法官、假檢察官等以“安全賬戶”名義要求轉賬的電話欺詐。
(5)避免在公共場所或他人計算機上登錄和使用網上銀行。退出網上銀行或暫時離開電腦時,一定要將USBKey拔出。
(6)操作網銀時建議不要瀏覽別的網站,有些網站的惡意代碼可能會獲取您電腦上的信息。
(7)建議對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分別設置合理的交易限額,每次交易都請仔細核對交易內容,確認無誤后再進行操作。在交易未完成時不要中途離開交易終端,交易完成后應點擊退出。
(8)定期檢查核對網上銀行交易記錄。可以通過定制銀行短信提醒服務和對賬郵件,及時獲得銀行登錄、余額變動、賬戶設置變更等信息提醒。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