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農場”進校園 勞動教育接地氣
今天的青少年,文化知識的廣博常令父輩自嘆不如,但小學生不會剝雞蛋、中學生不會掃地、大學生不識五谷的笑話也時有耳聞,人們針砭現行教育“有教育無勞動”。近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專業指導學校勞動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正在進行提升改造的福州市交通路小學將風靡一時的網絡游戲“開心農場”搬到現實中,全力開展勞動教育。身處車水馬龍的大城市,如何讓學生在勞動中收獲快樂,加強和大自然之間的聯系,讓我們聽聽相關部門、學校、家長怎么說。
楊強(臺江區教育局局長):
今年3月,臺江區斥資400萬元對交通路小學校園旁14.8畝的校園規劃預留場地進行升級改造。為了增強城里學生對農業勞作的了解,在提升改造過程中開辟出近3畝的地塊用作勞動實踐教育基地,這在福州的小學校園里并不多見。
近年來,臺江區本著“以人為本、崇尚個性、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根據各中小學自身條件,積極開拓思路、挖掘優勢、找準定位,推進特色學校創建工程,形成一批管理規范、特色鮮明、知名度較高的特色學校。臺江區將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創建全省教育強區為目標,把最優質的資源用于教育、最大的投入用于教育,不斷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教育質量水平,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名學生發展。
張艷(福州市交通路小學校長):
根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小學階段,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周不少于1課時,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勞動時間,小學一至二年級不少于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于3小時。低年級學生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中高年級學生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納入綜合素質檔案,作為學生學年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
當前,學校正在進行改造提升工程,利用這個契機,開辟了近3畝的勞動實踐活動區。每班可分配到約50平方米的種植責任田作為“開心農場”,根據四季節氣來播種農作物,并從農作物的種子階段開始進行觀察養護,記錄生長的全過程。同時,學校還聯合省農科院和市園林局,開發勞動特色校本教材,幫助學生了解種植的方法、農作物養護要點,培養孩子們的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
在農業專家的建議下,上月各班級的“開心農場”已種上玉米、黃豆、地瓜等農作物。孩子們十分關注農作物的成長,發現農作物生長的問題,也會主動去思考解決方案。而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也在增強孩子們的農業科學知識素養,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目前,我們正在申報省級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希望通過校內外的資源,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走向綠植,更深入了解四季、了解自然、熱愛生命。
郭寶玉(福州市交通路小學學生家長):
我的孩子在交通路小學四年級就讀,得知學校給每個班級分配了一塊種植責任田,孩子非常高興和興奮。作為家長,我們也非常支持,大家有力的出力,有工具的出工具,共同種好責任田。
長期以來,許多孩子生活在城市里,很少有機會近距離體驗整個勞動種植過程,對農作物生長缺乏了解。而此次孩子們可以親身參與到開墾、播種、澆水、除蟲的過程中,有些孩子還用生動的文字和可愛的圖畫記錄下一顆種子是如何成長的,在感受到勞動艱辛的同時,也學會更加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同時,勞動教育增強了孩子的勞動能力和責任感,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期待學校今后持續發力,挖掘更多勞動教育資源,開展形式豐富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在勞動中收獲成長。
(本報記者顏瀾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