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謀發展轉型跨越新臺江
市第十次黨代會召開以來,臺江區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中心突破、兩翼齊飛”發展戰略,全力唱響“拆出來、建起來、招進來”發展三部曲,經濟社會和黨的建設邁上新臺階。2015年末全區地區生產總值接近400億元,年均增長10.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美元,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完成1500多億元,較“十二五”規劃目標翻一番,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400億元,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接近80%。先后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城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基層中醫藥特色先進區”等榮譽稱號,連續四屆獲評“全省文明城區”。
致力轉型提升,打造產業升級版。蘇(寧)萬(象)寶(龍)等城市綜合體與即將竣工的“中防萬寶城”地下空間實現互聯互通,將形成體量超百萬平方米的現代商圈。海峽金融商務區、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列入“福州海西現代金融中心區”,已落戶項目44個,總投資600億元,總部經濟、樓宇經濟集聚發展平臺基本形成。依托商務區高端樓宇資源,引進800家企業入駐辦公,其中金融業、類金融業企業超250家,包括香港匯豐銀行、臺灣銀行等5家外資銀行,臺灣合作金庫銀行福州分行成為全省首家開業的臺資銀行。推動電子商務產業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全區電商企業年營業額接近300億元,海峽電子商務產業基地成為全國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致力建管并重,城區面貌展新姿。全力推進舊屋區改造,2011年以來成功實施上下杭、太平汀洲和蒼霞等61片4000多畝舊屋區改造,累計征遷面積270萬平方米,惠及群眾4.3萬戶,同步配建上海新苑、福機新苑等150萬平方米保障房。精雕細琢城區建設,五年來完成463項宜居環境建設項目,深入實施“一江九河、三橫六縱”景觀整治,精心打造閩江北岸生態景觀廊道,內河水質達標率進一步提升,空氣達標率保持在97%以上。同時,加強城區精細化、智慧化管理,違法建設、市容“六亂”等城市管理頑疾得到重點整治,“綠城花城水城”風貌進一步顯現。
致力傳承弘揚,文明文化顯魅力。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傾力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誠信臺江”建設、社會志愿服務等特色品牌,充分挖掘“中國好人”高孟榕等一批道德典型,推動城區文明實現新提升。堅持文化普惠共享,“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10分鐘體育健身圈”基本形成,區文化館全面完成國家一級館考評工作。“閩江游”五年接待游客超73萬人次。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已完成4.4萬平方米文保、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修復,入選全國旅游名錄。《風雨蒼霞人》戲曲作品獲第六屆福建藝術節曲藝作品一等獎,《百年上下杭》紀錄片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短片十優作品獎,打響臺江文化自有品牌。
致力惠民利民,社會事業大發展。2011年以來,民生支出累計達48.97億元,占一般公共支出比例75%。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居家養老服務實現社區全覆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全面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和校安改造工程,公辦幼兒園實現街道全覆蓋,通過國家均衡教育達標區驗收,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區”“福建省教育工作先進區”等稱號。加速實現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街道全覆蓋,提供藥品零差價銷售、“中醫館”等系列便民服務。“平安臺江”建設深入推進,平安創建覆蓋面超80%。
致力開拓創新,深化改革顯活力。堅持以深化改革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蹄疾步穩地推進經濟社會、民主法制、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努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取得初步成效,全區各類市場主體突破5萬戶。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榮獲全國百縣(市、區)電子政務試點綜合評比全省第一名,政府辦事公開標準化建設在全國111個試點縣(市、區)政府中位列第四。在全省率先建立輕微刑事案件快速審理機制,成立全市首家“社會組織孵化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涌動,培育6家眾創空間,入駐創業團隊221家,“優空間”獲評“國家級眾創空間”。
致力固本強基,黨的建設新提升。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夯實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培育打造了社區黨建、濱江旅游黨建、非公企業黨建、社會組織黨建等特色黨建品牌,“黨員誠信店(企業)”活動榮獲全國第三屆基層黨建優秀案例第一名。健全完善中心工作錘煉選拔干部機制,加強干部日常監管,抓好人才引進培養,干部隊伍建設全面加強。深入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積極開展“兩個責任”清單試點工作,2015年我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得分位居五區第一。狠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著力整肅“為官不為”和“庸懶散拖”,嚴肅查處一批大案要案,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