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博士探訪海絲文化遺址
昨日,海峽兩岸首支青年博士歷史文化考察隊剛成立,隨即奔赴福州城最早的發祥地鼓樓、素有“黃金寶地”之美譽的臺江以及積淀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倉山區,展開首次聯合大型文化主題調查——福州海上絲路歷史文化遺存主題調查。
閩王祠“德政碑”:
有力佐證福州
曾是海絲起點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千年,為福建肇始,萌芽于漢代。唐末五代王審知及其后裔治閩期間,福州開辟甘棠港、設立碼頭、減免稅賦,積極招來“蠻夷商賈”發展對外貿易,使福州成為溝通中國與海外文化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如今,在位于鼓樓區慶城路的閩王祠內,依然保存著不少反映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珍品。《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刻于唐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碑文記述閩王王審知家世與治閩29年間鼓勵生產、興修水利、興辦學校、發展海上交通與對外貿易等功績。
“原來王審知也與海上絲路有著如此密切聯系。”考察隊員認為,《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碑文中多處記載唐末五代時福州與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進行海外貿易的相關內容,這非常鮮明地佐證了福州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開元寺千年古井:或與東方大港有關
唐中期至五代時期,福州與海外的交流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包括文化、宗教等方面。
始建于梁太清三年的開元寺是福州現存最古老寺院,距今有近1500年歷史,現存有五代后梁貞明四年所鑄的千年特大型鐵佛——阿彌陀佛、宋代石槽、石井等文物。
藥師殿北側有一口千年圣井——涌金泉,每日清冽泉水不絕。由于保護得當,這口千年古井水質甘甜,名聲在外。“我們不久前還將井水送檢,其水質并未受污染。”方丈本性法師介紹。其實,開元寺地下水系發達,僅寺廟內就有多口古井。
據考古發掘和海洋水文資料顯示,現今海水與閩江水交匯處在長樂金剛腿一帶,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時則在福州城下甘棠閘。兩千多年前的漢初,三山(于山、烏山、屏山)均泡在海水中,只有退潮時屏山才形成半島。鼓樓區七星井考古工地地表下兩米發現有一米多深、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海相沉積(即海岸灘涂)。
一千多年前,王審知開辟的閩國甘棠港曾是世界東方大港,是福建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福州著名的劉華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石俑和孔雀藍波斯瓶等文物,墓主人就是王審知的兒媳婦。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雀藍波斯瓶就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甘棠港上岸,進獻給閩王王審知。
為南公園建言:
囊括周邊可規劃成風景區
“繁華的城中心能有一座王府古園林的遺存,十分不易!”昨日下午,青年博士歷史文化考察隊的成員們來到位于臺江區國貨西路的南公園,這座公園與海上絲路有關系。
工作人員介紹,南公園最早是清初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耿繼茂的王府花園,占地4.2萬平方米。后耿繼茂之子耿精忠反清失敗被殺,王府被廢,花園被沒收,為煙商陳恒猷所擁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官府收購,閩浙總督左宗棠在園內設桑棉局,左宗棠死后,建左公祠于園門(今龍津街),成為入園必經之地。光緒年間,王凱泰督閩令修復花園,并廣植梅花,改名為“繪春園”。園內臺榭林立,湖水澄碧,不亞于蘇州園林。因此園與港相連,這公園也成為海外客商常至之地。1915年,花園被辟為公園。因位于當時福州城的南部,故稱為“城南公園”,簡稱“南公園”。歷經300多年滄桑風雨,南公園還保存了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并立于城中央,這讓專家們感慨不已。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彭立忠在仔細調研了與南公園咫尺之遙的兩座福州海上絲路重要見證物——萬壽橋與路通橋后,提議有關部門多加研究,深度發掘福州海上絲路歷史并還原這里帆楫連毗盛況。現場,不少專家建議,這兩座古橋應該納入南公園的范圍,成為兩個景點。他們的建議與該區規劃不謀而合,據了解,今后南公園將與新港博物館、天后宮、萬壽橋、琉球文化街區等串成一體,形成福州市南公園歷史文化街區。
好好打造煙臺山會像鼓浪嶼一樣令人流連忘返
昨日,考察隊的老師帶著隊員來到記錄著福州成為中國著名茶港的南臺島,走訪了作為中國近代史特殊記錄的煙臺山萬國建筑區。
在梅塢路尚書院小區,高樓環繞中,有一座白墻灰瓦建筑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原來,該建筑是英式建筑代表——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舊址。如今,這里是倉山區文化館的辦公用房。“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那么煙臺山的老街與洋樓則是凝固的近代史。百年歷史更替,煙臺山間小道依舊,老建筑依然在,作為后人,我們可以做得還有很多。”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彭立忠告訴記者,他認為這座匯豐銀行的舊址應充分地與建筑原有的背景做連接,展示出他與晚清海上絲路延伸的關系。
“歷史文化不能離開體驗,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這才真實。”任考察隊隊長的臺灣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陳復,在考察隊成立后,經常鼓勵隊員深入調查,體會這座城市與海上絲路相伴相生的歷史和由此生長的海絲文化。隊員們用自己的鏡頭不斷記錄尋找到的歷史,用自己的筆記下福州文史工作者的講述。穿行在這些帶有各國風格的老建筑中,隊員們仿佛看到各國文化在碰撞的同時和諧成長的場面。
“歷史上,福州煙臺山的萬國建筑數量多達近千棟,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不亞于鼓浪嶼。”沿著煙臺山公園與樂群路一路走去,臺灣政治大學博士生胥永強建議,在這些作為中國近代史縮影的一座座老洋樓整修好之后,應充實各種展覽,讓市民由此更好地閱讀國史。他認為,與如今蜚聲海內外的鼓浪嶼相比,煙臺山的萬國建筑甚少被外人知曉。這些樓都保存得很好,文化遺產很豐富,如果科學合理地去打造開發,這里會像廈門鼓浪嶼一樣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