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十番音樂: 福州“交響樂”奏出“蝦油味”
核心提示:
舊時福州,不缺音樂。陸上有十番音樂,婚喪嫁娶絲竹管弦齊鳴,曲牌節奏波瀾起伏;水上能聽疍民漁歌,男女對唱,旋律中帶著江水的委婉和悠遠……這些土生土長的民間天籟,帶著濃厚的蝦油味,傳承百年千年,也由此誕生了“老字號”老天華樂器行。然而因為缺乏生存土壤,這些民間天籟瀕臨絕跡。慶幸的是,總有一群白發蒼蒼者,堅守彈奏和吟唱。
由福州晚報與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福州市群眾藝術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福州非遺探秘”欄目,本期將帶領讀者感受福州民間音樂,傾聽手工樂器的傳承故事。
上月末,在臺江文化活動中心,臺江民間樂團為記者一行表演了一曲《秦樓月》。只聽得,曲牌慢起,散板式地由笛子吹出幾個裝飾音,引出逗管、狼串、椰胡、云鑼等樂器以碎音加入;上板后,打擊樂器夾置其中,速度由慢到快,逐步將樂曲推向高潮……音量宏大,節奏明晰,曲體簡明,真可謂福州版的“交響樂”。這便是福州特色傳統文化——茶亭十番音樂。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藝人們為了不讓十番音樂失傳,近年來,在舞臺上、傳習所、學校、街道坊巷內不懈傳藝,播撒種子。12月8日,福州茶亭十番研究會在臺江正式成立。
十番最盛在茶亭曾獲梅蘭芳稱贊
福州的十番音樂,民間又稱葉歡、什歡和十番伬。名稱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按清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番者更番之謂”,應為十件樂器輪番演奏而得名;還有人認為,福州話“番”與“歡”同意,“番”由“歡”所演變,取歡樂之意來命名。
福州十番音樂發祥地為茶亭。如果從清乾隆年間茶亭“大羅天”樂社算起,茶亭十番的歷史將近300年之久。清乾隆至民國時期,是十番音樂形成、發展、成熟、繁榮的時期。在這期間,由“大羅天”樂社逐漸分出的兩個流派——“鶴鳴皋”樂社及“盛世元音”樂社遍地開花,十番音樂由城市傳播到四面八方,甚至臺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
年近八旬的陳英木是國家級傳承人,十番樂器沒有他不會的。他仍記得兒時的福州,十番音樂相當受歡迎,菩薩生日、婚喪嫁娶,人們都會請十番。哪兒有演奏十番,家家戶戶都會大老遠趕去聽,跟著十番行奏的隊伍,把路都擠得水泄不通,熱鬧極了。
陳英木的父親是“三聽月樓”十番樂社的。他自小耳濡目染,8歲開始自學,12歲正式學藝,15歲便能跟隨樂社演出。
“十番很有福州特色,梅蘭芳到福州,都慕名來聽,稱贊有特色。”雖然記不清具體年月,但陳英木忘不了梅先生來福州時說的話。為了傳承十番技藝,陳英木仍然不顧體弱,毫無保留地將技藝傳給下一代,幾十年來培養的十番樂人不計其數。
十番特色是粗獷樂器堪稱活化石
“十番音樂是民間舞龍燈時由打擊樂分化而來,后來加入了絲竹樂器,并開始演奏有音調的民間曲牌。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坐奏時,絲竹在前,金革置后;行奏時,金革在前,絲竹隨后。”省級傳承人、臺江民間樂團團長王道輝介紹,十番的特色就在于粗獷,像水浪一樣,而且幾乎在高音上流走。他說,樂器不難學,難在把握其中的福州韻味。
省級傳承人李華政是浙江人,60年前來到福州,沒想到后來被十番音樂“俘獲”。他說,十番音樂之所以粗獷,是因為沿街行奏,聲音大才能吸引到人。
據了解,茶亭十番音樂留存下來的曲牌目前有70多首,較突出的有《秦樓月》《一枝花》《水底天》《雁來云》等。
傳統十番所用的樂器獨具特色,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其中,狼串、逗管、云鑼十分古老,堪稱中華傳統樂器“活化石”。在敦煌石窟、云崗石窟的北魏壁畫與雕刻中,有不少演奏狼串的形象。云鑼和逗管分別在《元史·禮樂志》及北宋時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旸所著的《樂書》中均有記載。
民間樂團來傳承保留住原汁原味
“現在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十番音樂。”陳英木嘆息。觀眾的流失、老藝人的離世、后繼乏人……讓土生土長的“民間天籟”面臨瀕危之境。
早在上世紀50年代,臺江區文化館為了傳承十番音樂,就組織10多位原茶亭十番老藝人成立茶亭十番樂隊,可惜“文革”期間,樂隊夭折,直到1979年重組。
王道輝回憶,由于他同時經營著福州老字號“老天華樂器行”,與民間音樂人聯系緊密,上世紀80年代,他和李華政等音樂人意識到茶亭十番音樂瀕臨失傳,所以組建了臺江民間樂團,積極挖掘、整理、改編、赴各地演奏十番音樂,目前樂團人數達到40多人。2004年樂團赴港演出,獲得一片好評。
“十番音樂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變革,但這并不意味著變調變味。”王道輝說,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十番音樂,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錦上添花,加入民族樂隊的低音樂器,彌補十番缺少低音、音樂刺耳沒層次的缺陷。但是,他們堅持繼承老的東西,“古老的演奏風格方式我們沒有丟,要留給專家學者去分析,也要展示給后人。”
動靜結合保十番傳承音樂更出色
據了解,為了搶救和保護茶亭十番音樂,臺江區一直在努力。臺江區文化館館長陳華介紹,目前臺江區制定動靜結合的保護計劃。靜態方面,在普查整理的基礎上,做好“搶救性”保護,舉行“古韻新聲”專場演出,創作了多首樂曲,舉辦研討會、展演等 。動態方面,則重視“非遺進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先后在福州市老年大學、臺四小、臺三小等學校開設十番培訓基地,由老藝人親自傳授和培訓。此外,還分別在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福州市盲校分別設立的臺江區區級茶亭十番培訓基地。
省級傳承人卓越對他的弟子們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臺江民間樂團在臺江文化活動中心每周日定期有活動,目前已經有不少年輕人主動來學十番音樂,有個初中生令他印象深刻,基本每周都不落。這些年輕人中,有大學生,還有師大的研究生呢。
臺江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吳靜告訴記者,12月8日,福州臺江區茶亭十番研究會成立了,約有80位專家、學者、老藝人參加。對茶亭十番音樂進行專業的研討,將使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事業做得更大、更好、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