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家規六十載 仁心仁術傳家風
距離春節還有1個多月的時間,福州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主任醫師潘云苓非常感慨,由父母在老家南安市樂峰鎮湖內村發起的春節義診活動即將踏入第60個年頭。2012年父親潘明繼去世后,她和哥哥潘遠志已經成為“潘家軍”的主力,每年正月初二帶領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家族成員為慕名前來的鄉親義診。
一個行醫家族,三代人傳承接力,堅持近60年的義診家規,已經傳為一段佳話。
59年從未中斷的義診
這一義診家規的制定者潘明繼是我國著名腫瘤專家、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開拓者之一,曾21次獲得國內國際獎項。
1958年春節,潘明繼帶著同是醫務工作者的新婚妻子施增英回家探親。“剛回到老家,喜糖還未分發,鄉親們就把痛苦萬狀的病人抬進祖屋來。”施增英回憶說,當時病人非常多,一個接一個地檢查處理,水也顧不得喝,飯也顧不上吃,3天診治300多人。看到農村缺醫少藥,夫婦倆商定,今后每年春節回鄉義診。
這一義診此后從未間斷,變成了“家規”一直堅持到現在。潘明繼以中藥名為一對子女取名,兒子叫“遠志”,女兒叫“云苓”,希望兩個孩子能繼承他的衣缽, 發揚祖國優秀傳統醫學。
不僅每年義診,他還拿出自己的獎金、稿費和積蓄,在村里捐資修建了道路、小學教學樓,以及一座集科研、教育、義診于一體的綜合大樓——“明英苑”。
潘明繼生前總是囑咐孩子,一定要把義診堅持下去。因此,2012年,潘明繼去世后,潘遠志和潘云苓繼承父業,傳承潘家的家規和家風,成了潘氏家族春節義診的主力。更令人欣喜的是,義診不僅沒有停止,隊伍反而不斷壯大,整個家族20多名醫務工作者參與其中。
言傳身教樹立好家風
實際上,潘明繼的義診,不只局限于每年春節。在他生前,他還在家里為找上門的病人免費義診3萬多人。在施增英家的柜子里,擺放著一摞摞大大小小、厚薄不一的筆記本,那是潘明繼自制的病歷本。這些病歷記載著過去的40年里,潘明繼在家中義診過的病人病情、處方和回訪信息,從第一本到2012年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本,錄有詳細病歷的有2.3萬多人。
生前,潘明繼每天都要接待眾多國內外就診的病人,對每位患者都以親人對待,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深受病人的信任和尊敬,擁有很好的口碑。
30多年前,潘明繼還定下32字“明英家訓”:待人以誠,處世以德;作業以精,求索以勤;奉獻為本,服務為尚;禮儀為尊,和諧為貴。
施增英說:“我跟我先生一直以來通過言傳身教,不斷告誡兒女后輩,醫生是一種隨時隨地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獻精神。”
“中醫藥文化的內涵不僅包括醫術,而且包括醫德。父親在這兩方面的傳授,讓我們受益匪淺。”潘遠志博士說,父親傳給自己的,不僅僅是他的醫術和科研成果,更是做人做事的態度。
潘云苓是父親醫學工作最直接的繼承者,目前她在父親生前工作的福州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現為主任醫師的潘云苓說,從小就看到父親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一點一滴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
在潘明繼夫婦的言傳身教和精心培養下,潘家的第二代、第三代中,有20多人走上了從醫的道路,加入義診的隊伍。受叔公的影響,潘宏達從小立志學醫,目前,他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攻讀博士,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的住院總醫師。但是他每年春節都會回老家,作為家族的第三代參加義診。
義診的接力棒將會由“潘家軍”傳遞下去,代代傳承,真正做到仁心仁術傳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