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精細化“福州藍”更藍
近日,不少細心的市民會發現,路面灰塵更少了,河畔石護欄更干凈了,在路上遇到保潔車和高壓水車的概率更高了。這些正是全市實行深度保潔、落實精細化管理所帶來的變化。
環保部近日發布第一季度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福州排名第六,較去年同期上升三位。在全省9個設區市中,僅有福州一季度污染天數為零。“福州藍”背后,有環衛部門的一份功勞。
多種機械設備助力道路深度保潔
昨日一早,斗池路的綠化帶被一陣“狂風”掃過,藏在灌木叢里的落葉和垃圾立刻“現形”。
這陣“狂風”來自環衛工人背上的風炮機。“以前我們只能用夾子夾垃圾,現在有了這機器,效率高多了。”環衛工人林師傅介紹,風炮機不僅能吹出垃圾,同時還能噴出水霧給植物除塵。
提升保潔效率的設備,可不僅僅有風炮機。目前,市直管道路正推進深度清掃保潔模式,由清掃向洗掃轉變,保潔經費至少增加50%,添置了高壓水車、人行道養護車、風炮機等機械化設備。
“在新型道路機械作業車輛的配合下,市直管道路實行日‘一沖洗、兩降塵’作業制度。”市環衛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減少對交通的影響,白天路面灑水降塵由8噸、5噸的大型水車改為3噸的小型水車。
繼市直管道路后,這一模式將在全市其他道路推行。
環衛工人保底工資將大幅提升
昨日下午4時,一輛高壓水車停在斗池公交站附近,兩名環衛工正配合著清洗人行道。只見高壓水管對準石護欄和地面,水柱所經之處灰塵和青苔都消失不見。
環衛工陳家維今年才開始負責上海街道的人行道沖洗。他說,自己遇上了“史上最嚴標準”,以往人行道清洗幾乎都是一遍過,也不需要3天一洗這么頻繁。現在,像護欄上的青苔、公交站的座椅,都納入了清洗范圍。“我們自己都感覺,這樣細心做完,整條路都‘亮’起來了。”
據負責寧化和上海街道道路保潔的先達威保潔公司臺江項目經理盧國運介紹,現在不僅清掃標準提高,道路保潔時長也更長。每天,市區主要道路清掃保潔19.5小時以上,次干道保潔16個小時以上,小街巷保潔13小時以上。“現在垃圾落地都以分鐘來算,在一些重點路段,甚至要做到10分鐘內清除垃圾。”盧國運說。
道路保潔頻次加密,環衛工人的工作要求也提高。“接下來要漲工資了,想想就有干勁。”陳家維邊忙著邊說道。“環衛工人保底月工資將從1400元提升至2200元。”市環衛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福利薪資的提升,有助于吸引、留住勞動力,讓隊伍更加專業化,讓精細化管理的成果更顯著。
垃圾收運改革杜絕二次污染
昨晚,在鼓樓區屏東城小區內,環衛工人開著電瓶區間車,將一個個垃圾桶,運到小區外集中。接著,一輛中型垃圾壓縮車將垃圾進行壓縮,之后便開往紅廟嶺處置場。隨后,環衛工人對垃圾桶、路面進行沖洗。
這是目前在鼓樓區開展的垃圾收運模式改革試點之一。“垃圾桶與后裝壓縮車結合的直運模式,省去了使用垃圾板車、垃圾中轉站等環節,減少垃圾滯留主城區的時間,不造成二次污染。”環衛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正在推進垃圾收運市場化改革,取消二環路以內的垃圾板車。
解決垃圾轉運過程中出現的污水滴漏、垃圾飄灑和車輛占道等問題,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轉運站內每天使用生物藥水除臭,清洗垃圾車。”該負責人介紹,市、區環衛部門還在新店設卡檢查,對違規作業車輛進行嚴管重罰,三次以上違規車輛取消準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