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 著力打造“上下杭”“非遺”品牌工程
記者日前從臺江區獲悉,臺江區將成立區級文物保護機構,建立完善城建舊改工作中加強文物保護的有效機制,重點打造品牌工程,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打造“上下杭”品牌
歷史上的上下杭,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如今,經過保護修復,上下杭已初現街區文化魅力和歷史風貌。
記者日前探訪發現,上杭路121號的采峰別墅已經修復完工,別墅的窗戶、樓梯、內部裝飾以及花園內的涼亭、假山均“修舊如舊”。據介紹,采峰別墅是馬來西亞愛國僑領楊鴻斌在1920年建造的,是福州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
據了解,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內現有文保單位15處(省級文保單位7處、市級文保單位6處、區級文保單位2處),其中,省級文保單位福州商務總會舊址、區級文保單位陳文龍尚書廟等72處院落共4.73萬平方米的修復工作已經結束,正在修繕的4處院落的建筑面積約6700平方米。上杭路、隆平路北段市政管線、道路、立面景觀工程基本完工。此外,三捷河兩岸的6個更新地塊已經基本完工。
根據規劃,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修復本著“修舊如舊”和“小規模,微循環”原則,有計劃、分階段進行,避免大拆大建。除了維持原有街區的格局與尺度之外,最大限度地保留舊有建筑及歷史信息,對古民居、古會館、古戲臺進行修繕,對內部功能進行改造并重新利用。
此外,對于街區改造過程中難以就地保存的文物史跡、人文記憶,臺江區以實物、影像、聲音等多種形式,在區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予以留存和展示。
除了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修復的積極開展,位于臺江區琯后街的福州琉球館也完成了改造提升。記者日前在琉球館看到,上下兩層的展廳不僅更新了展板內容,還增加了聲、光、電等現代設施,全面展示了福州與古琉球國長達500多年親密關系的歷史、文人墨客贊美福州對外交通與貿易繁盛的詩句。
據臺江區博物館館長葉紅介紹,琉球館本名“柔遠驛”,有“優待遠人, 以示朝廷懷柔之至意”。福州在明初就與琉球國(今沖繩那霸)建立友好關系,成為琉球進貢貿易的港口。“柔遠驛”是接待琉球國賓客、商人、留學生的驛站,俗稱“琉球館”。打造“非遺”特色品牌
臺江區在保護傳承以商賈文化、會館文化、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積淀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持續發力。
在加強“非遺”申報保護方面,臺江區先后公布兩批區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并開展“非遺”收集整理表彰工作,召開臺江區“非遺”授牌表彰會。全區又授“非遺”項目9項、“非遺”傳承人40人,表彰23個“非遺”項目、30位“非遺”傳承人、16位先進工作者。
在“非遺”的培養傳承方面,臺江區重視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做好“非遺”繼承人培養工作。通過與“非遺”老藝人、市曲藝團、閩劇院聯系,選派老師在臺四小茶亭十番音樂基地、臺實小閩劇基地、臺三小十番伬唱基地、臺三小疍民漁歌基地、寧化小民族民間舞蹈基地等進行每周兩節的培訓活動。
目前,臺江區已經確立73位區級“非遺”代表性繼承人,另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繼承人分別是1人、4人、2人。區里加強“非遺”培訓基地的建設,目前已擁有臺江第四中心小學茶亭十番音樂培訓基地等市級“非遺”培訓基地6個、區級“非遺”培訓基地8個,為“非遺”繼承人的培養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在“文化遺產日”期間,臺江區“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十番音樂傳承基地”“福州市盲校十番音樂傳承基地”均被福州市文廣新局授予“市級傳承示范基地”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