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攻堅忙 只為水更清
內河內湖水質和環境面貌關乎民生、連著民心,為做好做實這一百姓普遍關注的民生工程,我市水系治理持續發力。如今,在一條條內河內湖上,聚集著一群“只為水更清”的攻堅“好手”,為解決內澇、黑臭、違建等問題,“鎮守”一線,一心一意做好水文章。
“要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可能”
“今晚渣土清運你們的車也不能少啊,我們這里是關鍵時刻,一點疏忽不得,今晚我還是一輛輛數過去!”“這個你放心,車輛絕對保證!”30.5萬立方米淤泥已外運,完成量近90%,看著墻上的數據,王智彬稍稍松了口氣,“今晚雨不大的話,還是得抓緊干!一定能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可能!”
去年底,王智彬接下了琴亭湖湖體擴容工程這個重擔,作為江北城區滯洪的一道重要防線,琴亭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3月1日進場,6月底就要完成一期琴亭高架橋東側湖體的擴容,并新建泵站、改造舊水閘及駁岸。”作為業主單位市城鄉建總該項目負責人的王智彬,面對“重擔”,二話不說直接扛了下來。每天的出土量必須保證、排水泵站是控制性節點、水閘改造要到位,一到工地駐扎,王智彬就跟施工單位排出這3個最重要的施工內容,并要求每天至少2場例會,所有工序必須無縫銜接。
“你這也太細致了,簡直全面盯梢!”一開始,施工單位的不少工作人員頗有異議,幾天下來,細心的好處即刻體現。開挖前,反復的計算推敲最大程度保證附近建筑及橋梁的安全;施工時,一次又一次細化施工組織保證土方開挖和其他結構物建設“并行不悖”;出土后,對交通組織的妥善安排保證了每天的淤泥外運量。
在泵站建設和淤泥外運的緊張時期,王智彬更是直接住在了工地。“泵站晚上澆筑我得守著才放心,還有淤泥外運,每天的外運量我都得一車車數過去!”談及這有些“傻”的舉動,王智彬笑著說,自己的“操心”算不了什么,“遇上技術難題,有設計院、公司總工辦隨時請教,管線遷改問題,有管線部積極協調,一線干部考察組也在一線督戰,我這是‘背靠大樹好攻堅’!”目前,該工程各項進度均按時完成。
新建護岸計劃下月5日完成、湖體擴挖計劃下月10日完成、排水泵站計劃下月20日安裝調試完成……按照時間表,王智彬和施工方正繼續在水系治理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越是最后關頭越不能放松”
昨日下午雨下得最大的時候,陳宏仍在為拆違奔波。“越是最后關頭,越不能放松!”距離內河沿岸拆違完成時限僅剩一周,作為臺江區城管大隊規劃中隊長,陳宏每天都要到各個現場督促拆違工作。
內河沿線拆違工作啟動以來,從組織摸底、研究方案到現場拆除,陳宏都參與其中。對每一個重難點任務,陳宏都會守在現場,幫忙破解棘手難題。
拆違先要拆“心墻”。陳宏說:“只有取得群眾理解和支持,拆違工作才能順利推進。”4月底,臺江區收到環保督查轉辦件反映,光明港二支河西端頭被違建侵占。陳宏與隊員們到場取證發現,排尾路224號東側綠化用地上,是一個近1000平方米的雙層違建店面,其中有8家商鋪經營著五金生意。正常情況下,需3天內拆除該處違建。“考慮到商戶是租用店鋪,且貨品數量多,我們決定給他們一些緩沖期,盡可能減少經濟損失。”陳宏說,商戶們也從最初的不情愿到配合。此后一周多,陳宏時不時就到場,看看商戶按時搬離有沒困難。如今,區園林局已順利進場復綠。
3330平方米,2000平方米,800平方米……兩周來,臺江區內河違建“作戰圖”上的區域一天天縮小。陳宏信心滿滿:“這周內就拿下臺江第一批內河沿岸違建,打通河岸通道!”“參與內河治理是最有意義的事”
在華林河清淤現場,戴著眼鏡、身穿藍色格子襯衫的王振宇在施工隊伍中顯得有些“不同”。作為市水務集團總經理助理,他一直奮戰在“治水”最前線。
“現在水系治理推進到哪,一線考察就跟進到哪,每天到各現場看看施工情況,這樣我心里有底。如果遇到施工用電不足這些問題,就能及時協調解決,全力保證工程順利進行。”王振宇嘴巴說著,手頭也沒閑下來。他取來幾個裝著華林河底泥的一次性杯子,依次加入不同劑量的藥劑,顧不得難聞的氣味,專心觀察起底泥的凝結狀況。“因為每條河底泥成分不同,使用就地干化的方式清淤,每次都得做實驗,好讓淤泥能在裝置中順利實現干化。”王振宇告訴記者。
王振宇的細心體現在各個細節中。考慮到施工對居民的影響,現場使用的發電機外罩著隔音箱,塞著隔音棉。
作為鼓臺、金山、陽岐龍津這3個PPP水系治理項目包的水務現場負責人,王振宇白天走現場,晚上定方案,第二天協調落實。這樣重復的步驟,已持續了1個月。
“很多次后期方案討論都在晚上十一二點進行,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周末也經常不閑著。”在王振宇看來,“能參與內河治理是最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