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福州話“攀講”十九大精神
![]() |
臺江南仙茶攤熱議十九大報告 |
“依妹摘花在洲垱,依哥攤船來接妹,又白又香的茉莉花運轉(zhuǎn)厝……”一曲福州方言歌曲《茉莉情》,唱出濃濃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12月9日,福州高橋支路上的南仙茶攤熱鬧非凡,一群“老福州”在這里喝茶、啐喘、攀講、聽古話、唱歌……主講人倪水英更是與大家分享了“老福州記憶之傳統(tǒng)手工編制的魅力”,這是南仙茶攤的第189期活動。
茶攤“粉絲”眾多每場必到
9日下午2:30,記者走進臺江區(qū)南仙茶攤,陣陣茉莉花茶清香迎面而來。茶攤外飄著一面仿古招牌旗,打出的口號是“歡迎你來喝茶、攀講、啐喘”。“攀講”和“啐喘”來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閑聊、不停地講。在這間20多平方米的小店內(nèi),仿古木桌兩側(cè)擺著兩排藤椅,十幾位聽眾喝著茉莉花茶,聽著老師漫談福州傳統(tǒng)文化。
74歲的福州一化集團有限公司退休職工葛椿,早早就來到茶攤,與“茶友”聆聽民俗專家用福州方言講述老福州的人和事。“在茶攤,大家既可以聽到福州的老故事,也可以了解新聞時事。退休后,來茶攤聽聽新聞,再好不過了。”葛椿說。
“熟悉福州民俗的只有老一輩的人,在這些前輩還健在時,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搶救很有必要。”林灼官也是茶攤的忠實“粉絲”,茶攤開辦以來,他幾乎每場必到。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農(nóng)民工多渠道就業(yè),盡快實現(xiàn)養(yǎng)老保險全國統(tǒng)籌……這些都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受百姓關(guān)注的民生實事。”黨的十九大剛剛落下帷幕,聽眾們就迫不及待地將十九大精神納入茶攤的學習討論話題中。退休教師劉德銓是茶攤“班長”,僅宣揚十九大精神,他就用福州話講了三節(jié)課,每節(jié)課近一個小時。
讓閩都文化傳承變得更鮮活
茶攤屬于福州“休閑老三寶”之一,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普通福州市民,尤其是從事拉貨、抬轎等勞動的市民特別喜歡到茶攤休息,不但能接觸各種信息,閑聊中還能讓他們放松。在老福州的記憶里,茶攤還能促進鄰里關(guān)系,誰和誰鬧別扭了,也到茶攤進行調(diào)解。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福州茶攤文化漸漸消失。
2010年,在已故民俗專家方炳桂倡議主持下,南仙茶品有限公司恢復了福州第一個茶攤——南仙茶攤,現(xiàn)在每周日下午2:30—4:30組織文化活動,宣傳福州民間傳統(tǒng)技藝。茶攤無償提供茉莉花茶、小茶點,數(shù)十位福州知名文化學者在此開講,內(nèi)容既有鄉(xiāng)土風情、逸聞趣事,又有專題分享、文化典故。春節(jié)前夕,茶客們會說鄰里故事;拗九節(jié),他們會談孝義典故,品人間真善;端午時節(jié),他們會唱福州歌,述午時文化;中秋節(jié)里,詠佳詞名句,論古今文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民生話題,也成了熱議的焦點。
劉德銓告訴記者,南仙茶攤從2010年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辦了7年,每周一次,風雨無阻,目前已舉辦189期了。
“我覺得,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不缺高樓大廈,只缺精神文明。人心需要道德的感化,需要文化的滋養(yǎng)。”時至今日,南仙茶攤主人翁文峰還能記起當初方炳桂在世時約他談建茶攤時說的話。
“我們用這種有‘蝦油味’的聊天形式,讓大家能在這個小小的茶攤里感知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也讓閩都文化傳承變得更鮮活,更有溫度。”翁文峰說,希望通過這種原汁原味的茶攤聊天,傳遞道德、滋養(yǎng)文明,在潛移默化中擴大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影響力。